2012年6月22日 星期五

台灣教育: 曾發表文章 2006-01-01 大學評鑑 統一標準 高教災難

「五年五百億」受補助各大學提出自我考核指標,教育部回應,由於各校所提的指標不同,希望訂定一些共同核心量化指標,以利於教育部評量各校。這兩天更看到教育部及各大學共同出資設置高教評鑑中心的報導,未來將評鑑各校,不合格的系所須減招、停招、退場。我贊成評鑑,但評鑑應該鼓勵多元發展,而不是朝同一模式發展。
未來一旦訂定「共同」核心指標及「統一」的評鑑標準,那將是高等教育的災難。實在很擔心這種由上而下的發展模式,會把國內的大學塑造成同一種模式;尤其是教育部掌握經費分配權,所訂出的共同指標或標準,學校恐怕也不得不順從,而不得不走向同一模式。十年教改沒有掌握教育的基本功,已讓中小學生逐漸喪失競爭力,希望不要連高等教育也讓他們逐漸喪失了競爭力。

面對廿一世紀,一定要多元,一定要有創意。創意不容易教得出來,但若朝同一模式走,我肯定必然會愈來愈沒創意。我們的高等教育表面看起來學校愈來愈多,似乎應該愈來愈多元,但事實卻不是如此。

本來技職體系應該自成一個系統,平行發展,但政策上卻是「大學」才是重點。結果,技術學院爭相「升格」為大學,好像如此才是辦學成功。其實我覺得這反而是一大失敗,把技職體系消滅了,怎會是辦學成功?

若再採用共同評鑑標準,每個大學都變成一個模式,很難想像這如何多元化?如何教出有創意的學生?如何創造出前瞻的領域?

少子化是多年來被忽視的問題,未來必然會有學校招不到學生,但教育部不思考如何解決此問題,反而在想如何讓學校退場。這些學校及系所都是花不少資源及經費才建立的,讓一個系所或學校退場,是很浪費教育資源的。

與其消滅這些教育資源,何不創造其他路讓他們走。例如,這些資源可投入成人教育,我們還有非常大的成長空間。若投入成人教育,恐怕我們現有的教育資源都還嫌不夠。

呼籲教育部要尊重大學的多元發展,大學確實應該要評鑑,但應依個別學校的願景來評鑑學校是否朝其所設定願景持續改善,若每個學校所有系所都能愈來愈好,那比只產生一、兩個所謂的「世界百大」,對社會更有貢獻。例如有全世界一流的勞工問題或休閒研究科系,對社會的貢獻,不見得會比奈米或生物科技差到那裡去。

人文教育更是應該重視,看看「哈利波特」或「大長今」的產值及成本效益,若能培植類似的成果,相信會比投資高科技的效益更高。

【2006-01-01 聯合報 A15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