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30日 星期六

芬蘭教育: 國會討論[外國留學生收學費]案

去芬蘭前,那裡的一位台灣留學生在Email告知我芬蘭將對國外留學生收學雜費,
芬蘭教育全部是免費的,對國外留學生也是如此.
那時我不覺得這是重要的議題.當年去美國留學時,所有美國的大學也都是這麼收.
北歐其他國家也都在收,所以也並不覺得這有什麼奇怪.
因而沒有當它是特別的事.

結果這個案子在我參訪期間討論了,
這個案子居然是送國會(等同我們的立法院)討論,且這個案子居然沒過.頗有趣,

我第一個疑問是這種小案子怎麼會送到國會去討論,
我因為看不懂芬蘭報紙.所以就問了幾個人,發現這是因為它是適用全國的大學,
所以這是全國性的案子.而全國性的事務無論大小都要送國會討論,

Ok.這個理由合理.雖然還是覺得奇怪,若在台灣,這種小案子也送立法院,
立法院豈不更沒效率.不過,我那時還是接受這個理由.

然後我就很好奇,這個案子為何被國會否決?
  
    教育部反對嗎? 當然沒有,因為案子是他們提的,怎麼會自己反對自己提的案子.
    大學或人民反對嗎? 沒有,並沒有人表示反對這個案子.

在這樣的情形下,芬蘭國會否決了這個案子.

這讓我更覺得好奇,再問他們:那教育部及人民接受國會的決議嗎?
更有趣的是,大家也都接受國會的決議.

國會否決的理由是至芬蘭留學的留學生絕大部分是來自於國民所得低他們很多的國家,
國會覺得向他們收學雜費不太有意義. 也因而否決了此案.
(那時在芬蘭留學的大陸人有3仟多人,台灣人[含學生]也才數十人. )

很難以想像他們的思維. 只能說[佩服].

前面提到我覺得這種案子送國會不太有效率,不太認同.
其實這也是我自己的偏見,見過台灣及美國的國會,所以才會有這種偏見.
我原以為若他們的國會連這種小案子都送國會,國會議員豈不忙死了.
結果我後來發現正好相反,他們的國會議員其實很[閒],甚至常被取笑太閒了些,
一個人只有配一個助理,不像我們的立法委員已增加至8位助理,但效率仍然不佳.
為何會如此? 因為國會只討論國家大事.只有全國性的事務才會送國會.
而他們全國性的事務都是數年才會討論一次,如課網約十年才改一次,
永續教育計畫書一規劃就規劃10年,且沒必要不會去改.
再加上他們[政務]與[事務]分得非常清楚.也因此他們的國會其實是常常閒閒的.
想想也對,那有那麼多國家大事需要討論.


升學讀什麼好?

每年這個時候,總有不少[家長]在擔心這個問題.
有人問我這個問題時,我的答案通常都是:不知道.
這種答案可能頗讓[家長]失望,尤其有的是透過一些管道好不容易才問到我,
而由一位交大教授口中得到這樣的回答,肯定會頗失望.
不過,這確實是我的答案.
首先,什麼是[好]頗難定義,每個小孩都不同.而來問我的,我通常沒有看著小孩長大,
不太了解小孩,其實,即使是看著小孩長大,我也都是鼓勵小孩去面對自己的未來
(人生也會較有趣),故我通常都是鼓勵家長讓小孩子依自己的性向去選擇.

但家長會問:萬一選錯了怎麼辦?
其實我覺得家長想太多了,說得更現實一點.依照[家長]的標準,
恐怕選錯的機率都很高,可能選對的只有一成,但這又有何妨,人生本就如此,
而所謂選對的那一成也有可能一輩子並不快樂.也不見得真的選對了.
重要的是如何把所學的發揮出來.Apple電腦之所以字那麼好看,主要是賈柏斯學過英文書法.
選對/選錯都是表面的,若是能把所學的發揮,都是選對了.
其實像賈柏斯這種當年把學校淘汰的人,恐怕是大部分[家長]眼中沒選對的小孩.

有時小孩想讀人文領域,但家長擔心賺不到錢,不想讓小孩讀.
我就會舉了一些例子,例如寫哈利波特的單親母親,寫到第二本就已是富豪了.
而一位翻譯一套科幻小說的年輕人,版稅就拿了二千多萬.
哈利波特的讀者大約來自於歐美的5億人口,
而對岸有十多億, 甚至早有人預言未來的好萊塢將會是在印度及大陸.
現在讀人文領域,有可能正好趕上.(可不要因此強迫您的小孩讀人文,呵.)

大部分家長的思維其實都已是過去式了,
這個世界轉得非常快,古老的時代可能百年下來,社會變動仍然不大.
但現在快到可能二,三年就有重大變動,未來很有可能五年就出現一個不同的世代.
家長其實可能連自己都已不太能面對未來了.
又怎麼會有能力幫助小孩決定未來.

當年我回國時,我的同仁不太用Email,讓我頗不習慣.
我甚至還買了手寫板給他們,鼓勵他們用Email.
但如今已有人預言Email即將走入歷史了.
而這種變動在未來只會更快. 這樣的世界是好是壞我不知道,
甚至即使知道不好也不太有用了,必須去面對它.
例如我向來痛恨全球化,但又有何用,我沒有能力去改變.只好面對它.
對一位要上大學的小孩,須要再讀四年的大學,然後假設也再讀二年碩士.
然後出社會找工作,出社會工作至少要再工作十年才能穩定.
所以我要回答的問題,是16年後的事.
我其實連一,二年後的世界會變得如何都不知道.那有能力去預測16年後的世界.
若我有那麼厲害,我會馬上去買大樂透.

電腦系是當年當紅的科系,那時有不少人轉過去讀電腦,
我雖然在博士畢業時,因一時回不了國而去讀了一個電腦碩士,
但我向來沒有打算要轉行.因為那時我己預見電腦這個領域需求會愈來愈少,
且將是少數人的領域.其實選熱門的系不見得是好事,若不符自己的性向,
人多的領域不見得好,有時反而是一個壓力.
況且熱門科系雖然可能工作機會較多,但其實沒什麼用,
有時反而因為機會太多而不知如何選擇,加上年輕時的選擇往往是錯誤.
故有不少無法成長得好.且大家都只能作一個工作,
多的選擇其實只是困擾.只要自己喜歡,冷門與熱門並沒有太大差別.

我其實較擔心的是我們的小孩並不知道要問這些問題.
甚至在等家長或其他人給答案.在國外,我常見到小孩[很高興]的在談他
對未來遠大的夢想.但在台灣,我們常見到小孩子對未來茫茫然,
甚至已讀到碩士了,對未來也仍然是茫茫然.

該問問題其實是小孩本身,不該是家長.
若小孩知道要問這些問題,這將是好的開始.
但該回答這些問題其實還是小孩本身,別人的建議只能當參考,
只有自己才知道什麼領域適合自己,包括導師的建議都只能當參考,
我記得我當年就不打算[選對],當年我出國讀書時,
我選的領域是台灣還沒有的領域,那時我的一位大學老師問我:
你去讀那個作什麼?回來會不會沒工作.但我還是去讀了

鼓勵小孩子要多多問,多多去了解他未來可能面對的領域,
但千萬不要因為別人說很好就跳進去了.
最後的決定仍然應該是小孩自己,這是人生成長的一個過程,
不要怕失敗,失敗了也不見就是不好,其實很多所謂成功的人回顧他一生
其實幾乎都是一部[失敗史].愈是偉大的人,受苦受難失敗的反而愈多.

(未完,有空再補...)

2012年6月28日 星期四

芬蘭教育: 教育主管煩惱優秀小孩不肯讀理工科,第一志願是當老師.

申請去芬蘭訪問時,我那時必須至少先找一位對方大學中的教授肯接待我.
由於我沒有什麼機會認識來自芬蘭的教授,
所以我就上Helsinki University(等同我們的台大)的網站查,
但找了一圈後,我發現居然找不到[工學院].
後來好不容易在理學院中找到二位教授願意接待我.
這其實讓我頗訝異,在他們的第一學府中居然沒有工學院.
後來我訪談一位剛從NEB(國家教育[事務]最高單位)
退休沒多久的主管(職位同之前提到的Aho先生).
(忘了他的名字,芬蘭的姓名很不容易記,有空再查)
他那時告知我他們由於工業化,需要較多人才,但他們擔心
優秀小孩不肯讀理工科.這頗有趣.我問為什麼?

因為讀理工,他們的小孩並不覺得有趣.
(呵! 好像也是,我當年其實也是想選社會組!)
(不過,也沒什麼好遺憾,我後來也發現我並不太適合讀台灣的社會組科系.
我想讀的系至今在台清交成都還沒有.)

後來我也發現芬蘭並不是只有Nokia/Linux.
其實高科技產業只佔芬蘭GDP二成多.他們在不少其他領域也是表現優異.
像音樂方面,很多人都會一手好彈琴.
全世界的知名指揮也有約一半來於芬蘭
(不過,因我不知由那裡去求證此聽來的資訊.故不確認這是否正確,
也不確認是否這些指揮是芬蘭人,或是受芬蘭相關學院所培養.).

這點也與台灣大不相同.也頗值得我們深思.
之前有提到他們的第一志願不是醫生/工程師.更不是律師或商管.
而是[教師]. 一個國家能在教師薪水不高下仍然能讓當老師
是很多優秀小孩心目中的第一志願,教改當然也就容易成功.

芬蘭教育: 十年才改一次課網,確保教師品質,然後鬆綁

後來我去教育部(註:頗後悔那時把教育部放最後面)參訪時
才發現芬國家級課綱大約十年才改一次.不像我們95才剛出,不久又出98版.

芬蘭教改的第一本課綱只有一百多頁,教改前的課綱有數佰頁(好像是4佰多頁),
教改前的只有芬蘭語版,教改後的英文版. (我記得我有拍照,找機會再上傳相片)

台灣的教改反而有愈來愈多規定要做的事.好像事作得較多,
報表數據愈多,表示教改愈成功.但事情愈作愈多,品質有提昇嗎?
但他們教改正好相反,反而是讓老師更自由更有彈性.老師也因而更有成就感.
不過,在讓老師更自由之前,他們作了一個重大改變.
亦即所有教師都必須是碩士畢業(他們的學制是大學三年,碩士二年)才能擔任老師,
他們確保教師的品質之後,就大幅鬆綁,給老師很大的自由.

很佩服這二位年輕主管,他們推動教改是針對核心問題作改善.
在芬蘭,雖然教師的薪水並不高,但由於擔任教師有很大的自由,
因而成就感高.加上也頗受尊重,社會地位高,
故仍然是很多學生的第一志願,錄取率頗低.
不少最優秀的學生選擇擔任教師.



芬蘭教育: 教改慢嗎? 快嗎? 您覺得呢?

他們在原住民區成功後,並沒有馬上擴散至全國.教改由北方一千公里外至南方首都
赫爾辛基大約花了6-7年的時間,其實教改本來就快不來,沒有幾年的時間是不容易作好.
可惜國內由於短視的政客,很難有此耐心.都是希望短期就看到成效,例如我女兒正好碰到
建構式數學,這個被很多人討厭的政策大概已被遺忘了,但我那時由於不懂,去研究它.
我發現它其實是好東西,只可惜,要求全國那麼多教師在短期內學會它,那真的是
不可能的任務(Mission impossible).肯定會失敗.

6-7年聽起來好像很長很慢,但其實一點都不長,我其實覺得已很快了,
想想我們的教改也已花了好幾倍長的時間了.若能針對核心問題慢慢改,也已成功好幾次了.
若6-7年就成功一次,我們現在肯定會很愛我們的教改.

我發現芬蘭作事很[慢],比起台灣,台灣人民比他們勤奮非常多,
我在赫爾辛基大學訪問時,發現他們上午有30分鐘的咖啡時間,下午又來一次.
小孩子約2點就放學.實在頗[混]的.

我那時去教育部訪問一位管[永續教育]的官員,結果他拿出一本2005-2014年才約40多頁的
國家級規劃書給我(我有帶回台灣).我在台灣從來沒有看過這麼長時間的計畫書.
因那時已過了幾年了,我那時很直覺的問她,有沒有更新的版本.
結果她覺得很奇怪的答覆我,這個計畫要作到2014年,
還沒作完,連一半都還沒到,為何要更新?
(可能她心中在想:你很奇怪ㄟ,怎麼問這個問題.)

我那時覺得頗有趣,這完全不像台灣,在台灣我們經常在改中長期規劃,
像我這一任所長擔任二年,但已忘了改了幾次中長期規劃了.
每次換校長肯定要改一次.中間為了評鑑等不同目的,又必須改數次.實在不像中長期規劃.

我們每個人都很勤奮的在工作,我覺得我們雖然每天拼命做事,但其實做了太多沒必要的事,
反而讓成效愈來愈差.而品質仍然未提昇.

芬蘭教育: 教改由那裡推動起?

當年二位年輕的國家級主管所推動教改是由那裡開始?

這也與台灣大不相同,台灣教改是由都會區開始,
但他們是由離首都約一千公里外北方的原住民區開始推動.
他們二位都在Helsinki,但居然是由在北方千里外的地方開始推動教改.

我因而在訪談Aho先生時,覺得頗好奇,深入問了一些問題,之所以會如此,
我的結論是:簡單,好做,一定成功.

   為何簡單?因為原住民區的小孩很少;

   為何好做?因為才幾位小孩,只須要少數幾位好老師就能做.

   為何一定成功? 因為原來明顯不好,所以只要投入一些資源就能成功.

不像台灣教改都是由都會區開始,而教改要成功需要時間,但都會區沒有耐性慢慢等.
加上小孩子多,也就問題更多,因此更難成功.

他們其實當年也沒把握在Helsinki推動,故由阻力最小成功機率較高的地方作起.
而我們正好是由最難的地方作起,加上又想求快.所以...

芬蘭教育: 為何要教改? 但不否定過去的教育,且在沒錢時推動教改.

他們為何要作教改?其實他們當年的教育並不好,他們教改前的小孩子大約10歲就要參加
一個國家級的會考(可能類似德國當年的制度).考完後幾乎就決定了小孩子之後的一生.
那時的小孩為了準備該考試,也是壓力很大,考試很多.這樣的制度當然不好,因而推動了教改.
這種教育制度明顯不好,但我發現他們推動教改時並不會批評自己過去的教育不好,
而是教育百姓,過去的教育已不符未來的需求,必須改了.

在1990年年代他們出了教改的第一本課綱,那時的芬蘭其實頗淒慘,
失業率約20%(台灣如果有這麼高的失業率,可能會暴動).國債高築,
而那時正是我們頗風光的四小龍時代,他們居然是在這種時期推動教改.
台灣常覺得沒錢教改,而他們的教改正是在沒錢時推動.
民眾也真的感受到不改不行.大家接受了,教改推動了.

這與台灣教改的推動方式非常不同,台灣教改有點像是
五四運動或是文革運動(雖有的誇張,但有那個味道),否定過去的教育.
其實台灣當年的教育在全世界也算是頗先進的,也因而才有成功的代工時代.
有那樣的教育,才能造就素質差不了太多的技術人員去推動很成功的代工時代.
之所以要作教改並不是過去教育不好,只是因應未來,過去的教育確實該改了,
但實在沒必要以去否定過去教育的方式來推動教改,反而阻力更大,教改更不易成功.

芬蘭教育: 國家教育委員會+教改二位關鍵的年輕主管

想到什麼寫什麼隨筆式的寫法雖然簡單好寫,但讀起來較沒趣,且寫起來拖得很長,
像第一篇就沒完沒了,寫一堆居然沒寫完就結束了.故我將改變寫法. 把長篇小說改為
極短篇式的寫法,也較符合我的時間規劃.不好意思,讓我重新來一次.
---
在芬蘭時,曾訪問他們當年教改的一位關鍵官員Aho先生,已是七十多的人.
他是芬蘭 National Eductional Board (以下簡稱NEB) 當年的主管(Director).
國內寫到這個機構會很直覺的翻成[國家教育委員會]之類的名詞,
去芬蘭前我也是這麼認為,去了芬蘭之後,結果發現,沒錯,它仍然是國家教育委員會,
但完全與我的想像差十萬八千里,它不是像台灣的一些委員都是兼職
三個月才開一次會的委員會,它是一個常設機構,有3百多人在其中工作,
且都是專職人員.每天都要上班工作.它其實較像我們的教育部.
他們的政治制度把[政務]與[事務]分得很清楚,而NEB就是教育[事務](執行)的最高機關,
政務則由教育部掌管,不像我們的教育部同時掌管政務與事務.
制訂政策及執行政策都在同一單位.
Aho先生擔任NEB主管時才30多,我訪談時稱讚他好厲害,那麼年輕就擔任這麼重要
的職位,有趣的是他回答我,當年的教育部長才28歲.

我發現芬蘭教改的關鍵因素之一恐怕就是有這二個年輕人.
不像台灣的官員,往往抱著反正以後出問題時已與他無關了.
我曾為了少子化問題(請參見[二個數字...]那個文章)在很多年前問教育部某高官,
難道他不知道少子化的問題,結果他回答我他當然知道.既然知道,我就再問怎麼還不儘快推動
因應的政策,結果他說時間還沒到,問題不會發生在他任內,
他說他已忙不過來了,且連自己會再當多久都不知道,
所以以後的事就留給之後的人去煩惱.他四個月後真的卸任了.
也因此這種核心問題一直被拖延下來,不能再寫了,會愈寫愈多,先暫停談國內教育,還是先回到芬蘭教育較有趣.

這二位國家級主管,因為年輕,來日方長,所以也必須看得遠.
我問他當年教改難道沒有阻力,他回答當然有,其實芬蘭的工會影響力頗大,
教師又是社會地位高的一群人,教師工會的影響力更是大.
他們推動教改也是困難重重,並不比台灣好推動.
不過,他們仍然推動了教改.且由於針對核心問題改善,讓他們的教改頗成功.

2012年6月25日 星期一

芬蘭教育: 帶著全民終身成長-芬蘭的成人教育

這其實是之前 2008-09-14 曾寫的文章,不是新寫的.
沒有發表,但有公開在我的個人網站上.
不過,我覺得成人教育對台灣而言,真的非常重要.
也可能是救少子化及救技職體系最適合台灣的改善方案.
建議教育部應該成立[成人教育司]專門來推動此事.

我若有空,會優先準備這個主題的演講稿.但還不知何時會弄好,
故還不要來邀.不過,歡迎預約.
---
從2002 年就想寫本書介紹芬蘭,但總是被很多事絆住,雖然很高興
看到吳祥輝先生的[芬蘭驚艷]及陳之華小姐的[沒有資優班],二本書
都寫得很好,但仍有一些我想寫的仍然沒有讀到,所以我還是打算寫
一本書,不過,由於總是有其他事需要先做,我因而預期我不太可能
很快把書寫出來,甚至也有可能永遠都不會完成出書計畫,故我打算每次
寫完一份草稿就傳出去,以免等我真的出書時,已是很久以後的事
了,歡迎傳閱或轉載,原文刊載可不必經我同意,若有編列稿費,不
必給我,請捐給種籽書院公益計畫(網站: http://book.nctu.edu.tw)。
高正忠http://jjkao.ev.nctu.edu.tw

雖然多年前就由書面資料讀到芬蘭的成人教育比例非常高,但我總是覺得
數據有點誇張,芬蘭的成人教育,年紀在25-64 歲間的成人中居然有高達百分之
五十三參與成人教育,即使是年紀較大的50-64 歲間的成人也有百分之四十三,
說實在,在沒來芬蘭親眼看到之前,我一直都是抱著存疑的心理,加上常常看到
國內政府官員粉飾數據,因而總是不太願意相信官方數據,甚至有時演講時,還
自動把比例降低為「芬蘭至少有百分之二十以上的成人教育」之類的說法,而這
麼說時,我其實都已覺得會不會太高了些,因為在台灣,實在很難想像成人教育
可以有這麼高的比例,即使是百分之二十,我都覺得很高了,我曾寫文章呼籲政
府發展成人教育來救高等教育因少子化多出來的教學資源(另一個呼籲是救回技
職體系),我估計只要發展百分之一左右成人教育,即有可能救起高等教育過剩
的教學資源,因為總統大選投票人口即超過一千二百萬的成人,且投票率並不是
百分之百,故我估計百分之一,就有十多萬人,已比現在參加大學指考的人數還
多了。因此,我認為只要成人教育有很少的比例就有可能解決少子化的教育問
題,也不致浪費已花很多錢建置起來的過剩教育資源,我總是覺得退場是把已建
立的教育資源消滅掉,是最下下策。

來到芬蘭實際看他們的成人教育之後,我才知道我錯了,也讓我很慚愧,
原來芬蘭人向來誠信,坐公車捷運沒人收票,超巿買菜自己枰重標示價格,政府
也是清廉透明度世界第一,他們不會造假更沒有高估他們的數據,我實在不該存
疑,他們真的有這麼高的比例,這個誠實的國家,有可能還低估了,而在實際走
訪後,我更是歎為觀止,幾乎讓我訝異的說不出話來。接下來讓我帶您與我走一趟
這個驚奇之旅。

來到芬蘭,我與在芬蘭教育部的老朋友Sirpa 女士聯絡,她確實是我的[老]
朋友,雖然我至今還沒有見過她,我還要再過一陣子才會去芬蘭教育部見她,但
我好幾年前就與她用電子郵件聯絡,只要有任何芬蘭教育的問題,我幾乎都會先
問她,雖然她大部分不能馬上回答,但都會很熱心的告訴我那裡可以找到答案,
或是介紹其他人來回答我的問題。來到芬蘭,除了先去拜訪評鑑單位(將在另一
個文章中說明他們如何評鑑大學及技術學院)以外,我想把訪問教育部這個主要
教育政策的決策單位延後一點拜訪,故還沒有去向她當面致謝,但相信您會在我
往後的文章中經常看到她的名字。同以往一樣,我向她發了一封電子郵件,告知
我想去參訪一些成人教育單位,請她協助介紹,本來以為她只會給我一二個人名
及聯絡資訊,沒想到傳來一份16 頁的資料,我當然不會有足夠的時間去看完她
及同事所介紹的所有單位,但收到那份資料時,我隱約感覺到芬蘭的成人教育可
能不是如我想像的單純。

原來我並沒有打算先看成人教育,看到那份聯絡資料後,我決定先去看看
芬蘭的成人教育,也就與其中一個機構聯絡,這個機構稱作Amiedu,網址是
http://www.amiedu.fi,這種成人教育中心,在芬蘭全國有240 個,沒有提供學
位,還沒實際走訪前,我想像中是可能是有人在那學唱歌跳舞的教育中心,甚至
還在想有沒有大陸人在教太極拳,在台灣我的主要運動之一是去爬新竹的十八尖
山(其實只是一座小丘),但芬蘭過於平坦,除了約一千多公里外的北方有約一千
公尺的山,全國找不到什麼山,因此來到芬蘭沒地方可爬山,原想帶單車來,因
這個國家很平坦非常適合騎自行車,也很適合步行(將在另一個文章「行人超級
優先的首都」中介紹),但空運單車實在太貴而作罷,因此也不能騎車,也因此
除了散步外,我在芬蘭打起有一段時間沒打的太極拳,但因有一陣子沒打,老是
想不起來[玉女穿梭]之後那一式怎麼打,我去之前還在想,會不會有大陸來的
人(芬蘭的台灣人很少,但大陸人已不少)在那教太極拳,順便問一下。

這個成人教育中心離芬蘭首都赫爾辛基巿中心約20 至30 分的車程,在還
沒去之前,我想像這個中心會不會只是一個舊房子,比我們的社區大學好一點大
一點,可能有不少老人家在那學唱歌插花打太極拳,結果當我到達時,居然看到
一座頗大的現代化的建築,我還以為我走錯了地方,誤闖某大學或技術學院,把
住址再核對一次,及看到門口的旗子上飄著該機構的名稱,才知道沒有錯


相片: 成人教育中心主樓及大門
右上方的相片是該中心的大門,不知您有沒有看到一個人在門口呆望著這個成人教育中心,如果有的話,那就是我,說實在的,我任教的交大及鄰近的清大有不少樓館,但我居然想不到幾個樓館可以與這個成人教育中心相比擬,從那一刻起,我就感覺我即將探索一個新世界。
果然,進入接待大廳時,很訝異的居然看到一個飛機時刻看板,讓我嚇一跳,沒騙您,有相片為證。







相片:看板
我心中在想: 不會吧! 學生難道是坐飛機來上課。雖然這個成人教育中心已讓我覺得很訝異了,但不會這麼誇張吧! ! 當然沒有那麼誇張,那不是飛機時刻看板,但也差不多,是公車及捷運的時刻表,不過,這已讓我很訝異他們的網路這麼發達,居然在成人教育中心就可接收公車時刻表,真是方便。
其實這個中心還不只一個館,還有二個館,如下相片所示,且還有一個在巿區,等有空再去參觀:


相片:另二個館(還有一個在巿區,會再抽空去拍)







很恐佈吧!用詞不當,但我當時確實覺得頗嚇人的,一個成人教育中心怎麼會是這麼大,尤其是右方的那個館我在照相時一直往後退,直到退無可退時,居然仍很難把它全部照進來,我那時真的嚇一大跳(不只只嚇一下),即使在國內,這三個館的空間大小恐怕都可以辦個大學了,更何況還有一個館在巿區,甚至有可能台灣有些大學還沒有這個大且這麼棒的空間。不過,還好,後來才知道這二個館都只有一整層是這個中心在用,他們也正在考量在主館再加一個翼(目前已是一個多翼的建築),以彌補空間的不足。不過,該中心所使用的空間已超出我的原想像很多了。

在接待大廳免不了擺了很多文宣品,我本來大部分拿一份,真的還不少,有相片為證,本想帶回台灣供有需要的人參考,不過,後來想想都是芬蘭文,我想大概也沒有人有時間去查芬英字典一一去了解它們,加上現在搭機只限重20公斤,以及我想即使國內政府或那個單位開始重視成人教育想來取經時,他們應該可以自己拿即可,所以最後還是沒有拿回台灣。

相片: 文宣

接待我們的是Jarrett先生,對了,在芬蘭我很巧碰到一位來自師大的訪問學者譚教授,且他正好與我住在同一個宿舍,他那天正好有空就與我一起來拜訪這個成人教育中心。談到這位Jarrett先生,還真有點不好意思,我在用電子郵件聯絡時他時,一直以為他是女士,在芬蘭我覺得最困擾的事之一是由名字弄不清是男的還是女的,不太好稱呼,之前那位Sirpa女士也是聯絡二年多後直接問她,才知她的性別。由於我們到時,他正好還沒回到辦公室,因此接待秘書就請我們自己去樓上他的辦公室,結果在走道上就碰到一個男士主動向我打招呼,讓我嚇一跳,也才知道他是接待我的人

這位Jarrett先生還真的有點特別,他原來是在業界工作,且已當到高階主管,四年前被這個中心邀請來擔任老師,結果他就愛上這個工作,他說他最喜歡提昇別人的能力,加上四十以後想做點自己想做的事(!我也曾經想四十以後做些自己想做的事,可惜!很羨慕他),結果他就留下來了,而他也很快的被提昇為四人幫的一員,呵! 開玩笑的,我自己封的,別當真,他們的管理階層不含中心校長以外有四人,另外還有五個教育中心的主任,共九人為該成人教育中心的主要領導人員,有關教育中心的組織,後面我會再說明,先容我繼續把這個驚奇之旅說完。

相片:成人教育中心校長(左前)及其他四個管理階層的辦公區

來到Jarrett先生的辦公室,寒暄了一下,我就請他可否先介紹一下教育中心,結果他很有自信的說沒問題,然後把他桌上很大(21吋吧)的電腦螢幕稍為轉一下方向,然後連上他們的網站,先告知網站(www.amiedu.fi)他們有一個簡單的英文摘要簡介,不過,他並沒有用那個簡介,而是到他們的內部網站調出一份英文版的簡報資料,開始介紹,他說還有其他語言的版本,可惜還沒有中文版。聽他介紹Amiedu,發現與我想的完全不同,當然很可惜的是沒有人在教太極拳,所以我還是得亂打一陣子太極拳,很對不起曾教我太極拳的師父。

Amiedu成立於1973年,至今已三十多年,是由赫爾辛基及其他三個鄰近城巿(Epsoo, KauniainenVantaa)所共同成立的基金會委員會(Board)為最高管理決策機構,委員是由這四個城巿及地方人士所組成,很有趣的是,這個機構所需的經費並不是來自這四個城巿,這個機構的經費來源主要可分為三大塊:一.教育部約佔40%:主要希望主動提昇人民的素質及終身學習,以及協助新移民融入芬蘭的社會;.勞工部約佔40%:主要是協助失業人士再就業及協助可能會失業的員工再加強能力;.其他約佔20%:主要來自學生或企業所交的學雜費及其他收入(其他收入也頗有趣,之後再說明)。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組織邏輯,主要出錢的單位反而不是主要管事的單位,經詢問後,原來,成人教育中心是希望配合地區的發展及就業,而地方城巿才是主要要對這些事負責的單位,四個城巿巿民是該中心的主要顧客,地方父母官有責任照顧好他們的巿民,也因此由他們管理。他們一年的經費也頗嚇人,2007[營業額](Turnover)是二千伍佰伍拾萬歐元,約12億台幣,台灣很多大學都沒有這麼高的年預算,而芬蘭的一個成人教育中心居然是以這麼高的經費在運作,且有趣的是Jarrett說,該基金會有不少現金盈餘,也因此他說若要增建大樓,他們的經費足以自行負擔。

Jarrett 先生首先說明該中心的願景(Vision)及四大價值(Values),願景是成為領先的職業技術能力發展夥伴(the leading vocational skills development partner),四大價值是社會責任(Social responsibility)、有效率(Effectiveness)、可靠(Reliability)、創造力(Creativity),還製作了一個精美的英文版小冊子介紹他們的辦學理念,不好意思,為了拍照,我將其拆了拍照,以便易於與大家分享。看到成人教育中心居然能列出這麼前瞻的四大價值,實在讓人欽佩。在芬蘭與其教育界人士談時,發現一個現象,他們很少以作了多少事來談教育的績效,更不會要學校去計算作了多少事,提供量化的資料,而是就教育的願景及目標,看看品質是否有真正提昇,在與赫爾辛基巿教育部門的國際關係處主任Penttila女士談論芬蘭教育時,她說只要品質沒有提昇,去談作了多少事是沒有意義也沒有必要的事。而在他們的成人教育中心也一樣看到這樣的做事態度。

相片:小冊子
這個中心一年大約有多少學生,您一定猜不太到,台灣的大學,大約1萬個學生就很大了,您猜猜看這個中心一年大約有多少學生?大約一萬八千人,比我任教的交通大學還大,我聽到這個數字時,雖然嚇一跳,但第一個反應是這些學生可能都是短期的,因而我再問,學生一般在中心花多長的時間在中心受教育,我想您可能也是猜不到,要不要先猜猜看? 結果Jarrett先生說認證(Qualification)課程大約要三年,加強能力的大約一至二年,當然他也很誠實的說來上課的都是有工作的居多,除了失業人士及新移民,大部分都不是全時的學生,而是半工半讀或是夜間來上課的,而這已經讓我頗驚訝了。
Amiedu下分為七個領域教育分中心,實際由五個分中心主任領導,七個主題領域分別為福利(Wellbeing)、通訊科技(ICT)、商業(Commerce)、不動產及建築(Real Estate and Construction)、技術性工業(Technology Industries)、安全及保全(Safety and Security)及中小企業經營(Entrepreneurship),他們的組織如下面翻拍的相片所示。

相片: 組織圖(翻拍)
我知道您一定看不懂,沒關係,我也看不懂芬蘭文,但我並不是要告知大家要學芬蘭文,而是他們的組織也很有趣,他們的組織非常扁平且有彈性,雖然有分為七個領域五個教育分中心,但實際上他們的組織並不是各自為政,而是一個彈性且合作的機制,也因此由該圖可以看出五個中心是合作的方式,是貫穿在一起的架構,重要的是合作把各個教學專案作好,成人教育中心不像一般學院有固定學程且程度類似的學生,他們必須針對不同的個人需求與企業需求來設計課程,他們的教育也不是只個別教書,而是要依據需求合作來培訓學生及滿足企業及就業巿場的需求,Jarrett先生還特別以二張圖(如下列翻拍的投影片相片所示)說明他們的作法。

相片:()一般個別教學規劃; ()整合式的教學規劃(翻拍)
這其實是一個很有趣有彈性且充滿變化與挑戰的工作,實在很難想像成人教育原來這麼有趣,也因此Jarrett先生被吸引留了下來,他也說,他們的學生差異有可能很大,單單年齡就可能差很多,可能有二十多歲的年輕小伙子,也可能有五十多歲中年失業的學生,而如何照顧好他們,是需要大家合作來設計課程符合他們的需求。下列相片是他們的9人小組每週開會用的會議室,Jarrett先生說這個會議室用高腳椅,讓參與會議的人較有能量,且能作更有效率的討論,我不知是否真的如此,台灣學術界開會往往冗長且效率不佳,或許回國時建議交大試試看這種會議室。

相片:成人教育中心九人領導小組每週開會用的會議室
這個成人教育中心共有超過80種基本認證(basic qualification)課程及更高階或專業的認證課程,及約40種專業證照課程,以及不少財務相關及中小企業經營的課程,共有約350個教師,而他們的教師並不是一定來自學院,最重要的是都要有工作經驗,包括Jarrett也是來自業界,他們也有教師是由成功的中小企業界而來,再至技術學院補修一些教學方法的課程(可邊教邊上教學課程,以實際教學案例來培訓教師),即可擔任教師,也因此,教師不見得有很高的學歷,也有的是因經營中小企業成功,再把其經驗傳授給學員。這其實是很實務的作法,也建立了另一個教育的管道,讓實際上創業成功的人士,能至教育中心分享及傳授他們的經驗,而這種經驗與技能是在學院中不太容易學得到。
他還介紹了他們如何服務學生及企業,每個學生進來時即進行個別諮詢及輔導,一般是透過網路聯絡,亦可至輔導中心面談(如下相片所示),輔導中心再依其需求規劃培訓的課程。他們的課程是以實務需求為出發點,故不是只作紙上談兵,不少是需要實際動手操作,甚至建築,就實際在中心弄個實際房子(如相片所示),讓學生實際實習及教學。
相片: 個人諮詢及輔導中心

相片: ()建築實習; ()實習工廠
他更介紹了他們如何進行一個企業專案,不過,這可能較專業,雖然很值得參考,但寫下來,可能較不易讓一般讀者讀起來覺得有趣。不好意思,我不是作家,雖然我已儘可能寫得較適合一般大眾讀,而不是讀起來像我平常工作所寫的學術論文一樣,但對這部分,我還沒有那個寫作功力,可以把它寫的較適合一般閱讀,若有對辦成人教育有興趣的讀者可再與我聯絡。不過,我覺得他們的模式很好,在這種模式之下,企業也不必規劃自己的員工培訓,可以交給專業的成人教育中心來規劃,也不是由勞工部或教育部來做,而是由能統合教育資源的成人教育中心來規劃,企業的人力培訓成本也因而降低,他們也可應企業的要求去企業上課,而不是在教育中心上課,且學員都需要去實際工作場所實習,故也不是都是在教育中心受教育,這是一個多贏的方式,怪不得成人教育中心的經費還會有剩,雖然是教育中心,居然還會賺錢。
而他們確實也頗會賺錢,前面提到他們有其他收入,他們甚至於有約10%的收入來自於其他收入,包括餐廳及一個很高級的會議中心及另一個很高級的餐廳,這聽起來似乎沒什麼,但這些作法其實是配合成人教育中心的教學需求而來的,例如要教餐飲認證,當然要實際在餐廳實習,也因此他們餐廳的食物及管理營運,主要是由教師指導學員來運作,會議中心及高級餐廳亦同,讓學員可以在其中實際學習,由於經營成本低,且學員會努力表現好,才能通過認證,因此肯定品質佳且肯定會賺錢,且還能提供實習的場所。 







相片:餐廳及食物區

相片:會議中心及高級餐廳
對在台灣的我們而言,我相信包括大部分的教育學者及官員,應該都很難想像這種成人教育中心,其實終身教育是很重要的教育政策,比起學校教育還重要,因為不在學校的時間佔每個人一生的時間更長,而有良好的成人教育才能因應快速變化的世界及就業環境,成人教育本來就有很大的需求,希望我們的教育部門也能開始思考與重視如何建置我們的成人教育系統,總統若能重視更好,我不知我們的新總統或新院長部長是否重視,但我知道芬蘭的總統很重視,還親自來訪視成人教育中心,有相片為證。

相片: 芬蘭總統Holonen女士於2007320日訪視Amiedu的相片(翻拍自該中心的文宣資料)

其實芬蘭還有不少其他種類的成人教育,我若有空再去參觀及有空寫出來,會再介紹供大家參考。未完待續

後記:有二位書香再傳志工問我外國(芬蘭)的月亮有沒有比較圓比較亮,我還沒有研究出來月亮是否有較圓較亮,但我肯定我們的成人教育實在有很大真的很大很大的改善空間。在國外難得看到台灣的新聞,且還是中秋節的新聞,但很可惜是報導颱風及淹水的新聞。這個颱風真是有點掃興,希望大家都平安。颱風天大家都不會出去,或許在作好防颱準備之餘,這是好機會打個電話找找平常很難找到的親朋好友聊聊的時候,或是倒杯茶,慢慢讀這篇文章,呵! 文章不好看時不要罵我。

祝大家中秋節 歡喜如意 一切平安!

2012年6月24日 星期日

一位去環遊世界的志工夥伴...

有一位志工夥伴:大飛.
[書香再傳種籽書院]或[弘化懷幼/培芽]公益計畫有任何電腦的問題,常常請他協助.
他有一天告知我他將辭職去環遊世界一年,我原以為他是開玩笑,
在他離開交大前我請他吃飯,才知道這是真的.
那時聽他訴說他的計畫,才發現我可能已老了,
怎麼都不會作這種大夢.

他先到印度,目前已到埃及了. 以下是它的blog.

http://dreamerbyromen.blogspot.in/

雖然可能您也和我一樣,還不會作這樣的一個大夢.
但讓我們一起在網路上陪它環遊世界.

2012年6月23日 星期六

人生驚奇: 意外延長23天任期

原想下個月底卸任,我就自由多了,
沒想到下任所長要出國,不能馬上交接,我又意外的延長23天任期.

雖然人生總是有很多料想不到的驚奇,但最近對我而言,驚奇的事似乎太多了些.
一件接一件.且都是負面的驚奇.

我常常鼓勵大家要正面思考,enjoy 且快樂的面對/從事所做的事.
與其埋怨所面對的事,喜悅的面對會更好.
甚至最近校友會有校友回來時,還提起我曾這麼告訴他,讓他終生受用.

有趣的是,最近這些事似乎正好在考驗我自己這個能力.
也好,幾件事加在一起,也讓我成長了不少,老天好像怕我這個能力不足.
一件一件送來考驗我.強迫我要儘快成長.

每件負面的事,其實都有它正面的意義.
如何在面對負面的事時去尋找它正面的意義是人生很重要的一課.
   
    佛祖說要感恩敵人.
    耶穌說讓人打了右臉,可再送上左臉.

年輕時不太能懂這種說法.那時甚至覺得這二位宗主是否瘋了.
但現在居然有點懂了.

Anyway, 總算快卸任了,這二年雖然仍然在協助
[書香再傳 種籽書院]及照顧[弘孩兒],但常覺得心有餘力不足.
很高興又有較多的時間可以作這些事了.
我曾說過了40就要分出大部分時間作自己想作的事.
可是這個年少時的夢想,仍然屬於夢想階段.希望最近的將來可以讓它實現.

不過,千萬不要以為我[清閒]了.
過去二年太忙,很多事放了下來.積了不少.
仍需要一段時間去消化(可能還要一學期).

除了處理積壓的事,二年前本來擬了一個體力培訓計畫,想與弘孩兒一起去登大山.
結果這二年都沒有參加任何登山活動. 須要重新再來.
這件事再不做,以後能達成的機率會愈來愈小.

一直也很想學會游泳(不好意思,年紀這麼大了仍然不會),
也很想去完成它.該把學生送的學遊泳影帶拿出來看了.

有空時會上來寫寫blog.寫blog我是當作一個休閒(似乎blog的定位也應該是如此),
先寫芬蘭教改的主因是台灣要推12年國教了,或許我寫的一些東西,可以啟發一些人的靈感.
讓台灣的教改能更順利成功.雖然很多人去訪問芬蘭,但都是蜻蜓點水式的訪問.
很少人有機會會像我去那住三個月(不過,並不鼓勵大家去住那麼久,實在太貴了).
且針對此議題作了一些研究.不寫出來也有點可惜.

不過,寫blog是隨筆,想到什麼就寫什麼,不像寫文章.
目前並沒有時間[寫作].

所以,現在還不要向我邀稿或演講.
寫文章及準備演講仍需要有更[清閒]的時段才有空去完成它.

雖然有時興起,會寫出一些文章.那大多是一時興起.
但被邀稿或演講時就不同了.目前實在還沒[清閒]到那個階段(再等一學期吧!)
(不過,我會努力創造更多[清閒],呵!)








芬蘭教育: (新稿由這篇開始) 訪問Aho先生[1]

除了一份芬蘭的成人教育原稿還在找還沒放上來以外,之前公開文章中有關教育的文章
大致整理完了.

接下來將把之前沒寫的寫出來.
那時去芬蘭三個月後返國時,曾想寫本書供國人參考.
但由於沒什麼時間,加上那時陳之華小姐出了一本書,我想有人寫了,我就不寫了.
雖然後來讀過陳小姐的書後,發現與我想寫的幾乎完全不同,但實在頗忙碌,也就一直沒寫.
目前雖然也還不到[清閒]的階段,但有空時,會把一些感想寫出來.
由於是寫blog.不打算太嚴謹,將以說故事/輕鬆的心情來寫. 終於要開始寫囉... :-)
---
在芬蘭時,曾訪問他們當年教改的一位關鍵官員Aho先生,已是七十多的人.
他是芬蘭 National Eductional Board (以下簡稱NEB) 當年的主管(Director).
國內寫到這個機構會很直覺的翻成[國家教育委員會]之類的名詞,
去芬蘭前我也是這麼認為,去了芬蘭之後,結果發現,沒錯,它仍然是國家教育委員會,
但完全與我的想像差十萬八千里,它不是像台灣的一些委員都是兼職
三個月才開一次會的委員會,它是一個常設機構,有3百多人在其中工作,
且都是專職人員.每天都要上班工作.它其實較像我們的教育部.

芬蘭的政府架構頗有趣,沒看到之前,也完全超乎我的想像.
他們一個部中居然有二個部長,像環保部,有一個是管環境,
一個是管建築(House).教育部則有一個部長管教育,另一個管文化.
都是部長,誰是第一部長,由國會決定.我曾問一位快退休的官員,
他們這種制度是何時開始,他居然告知我不知道,他說他進來就是如此.
在台灣時,從來沒有讀過這種政治制度,頗有趣.
或許因為有二個人互相制衡,芬蘭也因而常被評為世界最清廉的國家.

他們的政治制度把[政務]與[事務]分得很清楚,而NEB就是教育[事務](執行)的最高機關,
政務則由教育部掌管,不像我們的教育部同時掌管政務與事務.
制訂政策及執行政策都在同一單位.

Aho先生是當年NEB的主管,那時才30多,我訪談時稱讚他好厲害,那麼年輕就擔任這麼重要
的職位,有趣的是他回答我,當年的教育部長才28歲.

我發現芬蘭教改的關鍵因素之一恐怕就是有這二個年輕人.
不像台灣的官員,往往抱著反正以後出問題時已與他無關了.
我曾為了少子化問題(請參見二個數字...那個文章)在很多年前問教育部某高官,
難道他不知道少子化的問題,結果他回答我他當然知道.既然知道,我就再問怎麼還不儘快推動
因應的政策,結果他說時間還沒到,問題不會發生在他任內,
他說他已忙不過來了,且連自己會再當多久都不知道,
所以以後的事就留給之後的人去煩惱.他四個月後真的卸任了.
也因此這種核心問題一直被拖延下來,
甚至大學校長及主管也有很多有這種心理,抱著反正問題不會發生在我任內,
就不必去煩惱了.不能再寫了,會愈寫愈多,先暫停談國內教育,還是先回到芬蘭教育較有趣.

這二位國家級主管,可能由於年輕,所以看得很遠.
我問他當年教改難道沒有阻力,他說當然有,其實芬蘭的工會影響力頗大,
教師又是社會地位高的一群人,教師工會的影響力更是大.
他們推動教改也是困難重重.不過,他們仍然推動了教改.且頗成功.

他們為何要作教改?其實他們當年的教育並不好,他們教改前的小孩子大約10歲就要參加
一個國家級的會考(可能類似德國當年的制度).考完後幾乎就決定了小孩子之後的一生.
那時的小孩為了準備該考試,也是壓力很大,考試很多.

在1990年年代他們出了教改的第一本課綱,那時的芬蘭其實頗淒慘,
失業率約20%(台灣如果有這麼高的失業率,可能會暴動).國債高築,
他們居然是在這種時期推動教改.台灣常覺得沒錢教改,而他們的教改正是在沒錢時推動.

他們推動教改時並不會批評自己過去的教育不好,而是教育百姓,過去的教育已
不符未來的需求,必須改了.那時國家很慘(正是我們頗風光的四小龍時代),
真的不改不行.也因而大家接受了,教改推動了.
這與台灣教改的推動方式非常不同,台灣教改有點像是
五四運動或是文革運動(雖有的誇張,但有那個味道),否定過去的教育.
其實台灣當年的教育在全世界也算是頗先進的,也因而才有成功的代工時代.
有那樣的教育,才能造就素質差不了太多的人員去推動很成功的代工時代.
不過,因應未來,過去的教育也確實該改了,但實在沒必要以去否定過去教育的方式來推動教改,
反而阻力更大,教改更不易成功.

當年這二位年輕人推動教改是由那裡開始? 這也與台灣大不相同,
台灣教改是由都會區開始,但他們是由離首都約一千公里外北方的
原住民區開始推動,我因而覺得頗好奇,深入問了一些問題,之所以會如此,
我的結論是:簡單,好做,一定成功.
   為何簡單?因為原住民區的小孩很少;
   為何好做?因為才幾位小孩,只須要少數幾位好老師就能做.
   為何一定成功? 因為原來明顯不好,所以只要投入一些資源就能成功.
不像台灣教改都是由都會區開始,而教改要成功需要時間,但都會區沒有耐性慢慢等.
加上小孩子多,也就問題更多,因此更難成功.

芬蘭在原住民區推動,小孩子少,所需資源也少,只要教育方式對,成功機率很高.
他們在原住民區成功後,也並沒有馬上擴散至全國.教改由北方一千公里外至南方首都
赫爾辛基大約花了6-7年的時間,其實教改本來就快不來,沒有幾年的時間是不容易作好.
可惜國內由於短視的政客,很難有此耐心.都是希望短期就看到成效,例如我女兒正好碰到
建構式數學,這個被很多人討厭的政策大概已被遺忘了,但我那時由於不懂,去研究它.
我發現它其實是好東西,只可惜,要求全國那麼多教師在短期內學會它,那真的是
不可能的任務(Mission impossible).肯定會失敗.其實6-7年聽起來好像很長很慢,
但其實並不長,我其實覺得已很快了,想想我們的教改也已花了好幾倍長的時間了.
若能針對核心問題慢慢改,也已成功好幾次了.

先離個題,先來談一件我覺得值得聊一下的地方,
我發現芬蘭作事很[慢],說實在的,比起台灣,台灣人民比他們勤奮非常多,
我在赫爾辛基大學訪問時,發現他們上午有30分鐘的咖啡時間,下午又來一次.
小孩子約2點就放學. 實在頗[混]的.

我那時去教育部訪問一位管[永續教育]的官員,結果他拿出一本2005-2014年才約40多頁的
國家級規劃書給我.我在台灣從來沒有看過這麼長時間的計畫書.因那時已過了幾年了,
我那時很直覺的問她,有沒有更新的版本.結果她覺得很奇怪的答覆我,這個計畫要作到2014年,還沒作完,為何要更新?(可能她心中在想你很奇怪ㄟ,怎麼問這個問題.)
我那時覺得頗有趣,這完全不像台灣,在台灣我們經常在改中長期規劃,
像我這一任所長擔任二年(第三次擔任,下個月卸任),但已忘了改了幾次中長期規劃了.
每次換校長肯定要改一次.中間為了評鑑等不同目的,又必須改數次.實在不像中長期規劃.

後來也發現芬國家級課綱大約十年才改一次.不像我們95才剛出,不久又出98版.
我們每個人都很勤奮的在工作,但我覺得我們每天拼命作了太多沒必要的事,
反而讓成效愈來愈差.而品質仍然未提昇.

(時間用完了,下回待續... )
(後記:由於這種寫法不適合我現在的時間規劃,故改為極短篇式,重寫.)





,

2012年6月22日 星期五

台灣教育: 曾發表文章 2011-01-09 高教密集評鑑 有助邁向卓越?

高教評鑑已完成一個周期了,據報導不久就要進入第二個周期了。真的有必要那麼急嗎?若要學校系所退場,根本不需要評鑑,未來幾年就會因少子化陸續發生了。
北歐國家的高教評鑑,一年大約只評鑑四所大學,評鑑委員要到受評學校住幾天,用心的協助受評大學改善。台灣不到幾年就把全國超過百個大學都評完了,且馬上就要進入第二周期。我們這種全面評鑑的做法真的有成效嗎?受評單位是感謝評鑑中心幫助他們邁向卓越?還是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評鑑中心是否可以告訴大家,幫助各校邁向卓越的成效如何?也讓大家評鑑一下。
以前強調大學自主治校,評鑑之後,已漸漸變成評鑑治校了,誰也不敢得罪評鑑中心或評鑑委員。校內主管也常說,因評鑑要求所以不得不做,只要搬出這一句話,大家只好忍下來,不得不配合,否則害學校評鑑不佳,豈不罪過大了。

最近學期末,學校正忙,評鑑中心卻前一天傳來一個通知,第二天就要被抽到的教師們,排排坐填問卷,沒空去還要求要自己找人替代。再這樣下去,我擔心會變成評鑑治校了。
對於評鑑委員們,各校更是好好款待,本來只是評鑑委員的善意建議,但幾乎每一個意見都要去遵循,即使改變教育理念也要去遵行,因為那樣才不會被評品質不佳。
面對未來,高等教育需要多元發展,絕對不能朝同一個模式去發展。但我實在很擔心這樣下去,所有大學都更往同一模式發展。

評鑑也再次引發教育界只看表面的長久缺失,重視美化數據與書面資料,而不重視教育的核心理念,更別提大學精神了,所有績效都要有書面證明資料,才有東西給評鑑大人看。
我心目中理想的評鑑中心,是讓學校願意誠實的提出他們的困境與問題,與評鑑中心與教育部共同合作謀求改善之道。而評鑑中心也能主動去發掘各校的優點,拿給其他學校參考。建議教育部先讓第二周期評鑑緩一緩,先檢討第一周期的做法是否適當,並補助幾個研究案檢討評鑑是否有讓各大學「邁向卓越」。
【2011/01/09 聯合報】

台灣教育: 曾發表文章 2010-09-08 不按能力分組 強者該付出

看到七日「能力分班、分組,二選一」一文頗訝異,很不能認同文中所提,能力分班分組能改善廖國豪現象。我甚至覺得就是因為能力分級,才造成弱勢小孩被放棄。
我雖然不是學教育的,但幾年前特別去被視為世界第一的芬蘭作研究,順便觀察他們的教育。

其實芬蘭當年的教育並沒有我們好,小孩很小就要接受全國性考試並作分流。芬蘭的教改時間與台灣相比,也不算長,且教改期間還是國家非常窮的年代。但教改卻很成功,也超越曾殖民他們數百年的瑞典。
芬蘭的教育也經常作分組,但不是依能力分組,而是讓不同能力的小孩合作學習,能力強的幫助能力差的。其實社會也需要各種能力的人一起合作才能進步。一個好的團隊肯定要有不同能力的人一起合作,才能發揮力量。這是國人與教育界應該學習的,而不是連老師都放棄弱勢小孩。

芬蘭的資優教育很簡單,就是讓資優小孩自由閱讀及自由發展興趣;他們也有輔導課,但是是針對後面四分之一的小孩。反觀國內,本該加強輔導的小孩,反而放棄他們。資優小孩子則只能被動的學習,連規劃自己學習進度的機會都沒有,整天都在重複讀教科書。
奉勸家長們,時代不同了,千萬不要再以過去的思維去教育下一代。思維必須改變,否則教改永遠都只是一個夢想。
-----
補充幾點:
1.台灣的教育其實資優生也一樣受害,本來輔導課應該是針對落後的學生,但國內反而是針對較聰明的小孩.聽說有的學校,甚至連週六週日都還在學校進行輔導課.
反而把資源用在應該讓其更自由發展的小孩身上.資優小孩子其實也因此受害,也因此只能被動的學習,連規劃自己學習進度的機會都沒有.整天都在重複讀教科書,上大學或研究所後不會獨立思考,也失去學習的熱情.甚至反而更不喜歡讀書.更糟的是,連自己的人生方向都不會規劃.

2.芬蘭以往的教育其實不好(雖然芬蘭人不會如此說).小孩不到10歲就要參加全國性的考試.也因而要推動教改.他們的教改很成功的教育人民: [世界不同了,教育必須改變]. 而台灣雖知道要教改,但思維一直沒變.思維不變,任何表面上的制度改革,效果都很有限. 在這個時代,連家長都不太能應付未來,家長千萬不要再以過去的思維去教育下一代.現在即使唸到博士也會失業.若再用舊思維教育小孩,恐怕反而害了小孩.

3.其實台灣過去的教育並沒有大錯,很符合代工時代的需求.台灣教改否定過去,並不是正確的作法,我們過去的教育其實遠超越同時代的芬蘭教育.但展望未來,我們肯定必須脫離代工的時代,國家才有未來,否則未來很可能連大陸都不如.

台灣教育: 曾發表文章 2008-08-04 兩個數字 教育更大危機

323952與192021,這兩個數字可能對大部分人沒有什麼意義,但它們應該是新政府、教育部官員及全國所有校長們應該重視的兩個數字;若教育部官員沒有人重視這兩個數字,那就很值得我們擔心了。


這兩個數字是什麼?它們不是經濟、油價或股票的指數,但更值得我們重視。第一個是今年考大學的大部分學生出生那一年(民國七十九年)的嬰兒數;第二個是九十六年出生的嬰兒數。


今年是大學錄取率超過百分百的一年,目前的情況已很讓我們擔憂了,大家再想想又少了十三萬多個小孩,那將是一個什麼情況?


若教育部仍是以讓學校退場為主要政策,可以預見未來的教育體系將是一個生死存亡的戰場,每個學校系所都在為生存而奮鬥。教育也將以迎合學生為主,品質控管已不是最重要,學生願意來讀最重要。而讓生存不下去的學校關閉也將帶來不少社會問題。


少子化不是一天發生的,零分上大學,不少高中職陸續關校,這其實只是簡單的人口數算術問題,是早就是可預期的,可是至今除了最下下下策的校系退場之外,仍然沒有見到什麼好政策。


雖然最嚴重的時期還沒到來,但實在很擔心這個危機一再擴大。台灣很多問題都是累積到變成危機,才知道要重視。以前的垃圾大戰,現在的土石流,溪流魚蝦死光,都是如此。而一個國家的教育體系垮了,比經濟衰退更嚴重,會動搖國本。


以上是少子化讓人會作噩夢的情境。但深入分析,其實少子化也是一個讓教育轉機的好機會,也可能會是一個讓我們作美夢的情境。


今年報考大學的人數其實還不到十萬人。為何當年有卅二萬多個嬰兒出生,長大後只有不到十萬人報考大學?這是因為其他小孩在求學過程中被淘汰了(當然,有一部分進入技職體系)。但為何會有這麼大的比例被淘汰?因為我們的教育與媒體只重視前面很少百分比成績好的小孩,這些被淘汰且佔多數的小孩都長期被忽視了。


其實少子化有很多好方案可以執行,除了不讓每一個小孩落後,另外還有比小孩子多很多的成人可以再教育。我們有至少一千多萬的成人,只要百分之一的成人教育就有十多萬人可回流學校。比起北歐國家的成人教育比例,這並不是很難達到的目標。


然而要把我們的教育體系改為以「不讓每一個小孩落後」及「終身學習的成人教育」為重要教育目標,需要很多年的努力,不能等大危機來臨時才去做,現在就得開始。


今年是國內教育的轉捩點,以後會走向讓人作噩夢的大危機,還是讓人作美夢的優質教育體系,就看新政府官員是想當政治家還是政客了。


【2008/08/04 聯合報】

台灣教育: 曾寫的討論 2008-04-10 教育需要改善的地方

看了新總統的教育政見,頗為擔心,對於未來已知的問題(如少子化,終身學習...等)都沒有提出解決的方案.
對於核心的教育問題,並沒有看到什麼核心政策
對於高教的問題,也是以最下策的退場為政策. 真的有點擔心...

教育要重視每個學生的成長.我們的教育由於是在壓力下的教育.
小孩因此很少會去主動思考如何依其志趣規劃他們未來的學習方向.
選讀醫學系及電機系的主要目標是賺大錢.而不是享受學習及成長的樂趣.
而讀社會系的可能對社會漠不關心,讀環保的可能並不愛惜地球.
讀心理系的可能最討厭研究心理.也因此,未來到職場工作時,
工作一忙就覺得好辛苦,不會想去成長,甚至覺得痛苦.巴不得趕快脫離工作場所.
其實,作一件自己想做喜歡做的事,是會愈做愈起勁,不會覺得累.但很可惜,大部分成人
都幾乎是在停止學習及閱讀的狀態之下.如此大量的把人才擺錯地方及很多人
不再閱讀成長.其實對國家社會都是一大損失.我不喜歡用競爭力三個字,但這樣的結果,
真的反而競爭力變差.

而更糟的是停止學習的家長又以自己已不符合時代潮流的想法去要求小孩.
我們的小孩畢業後幾乎就停止學習及閱讀,他們過去曾被要求一再讀書,
花在讀書的時間也非常多.但長大之後就不讀了,甚至厭惡讀書.
也因此終身學習是我們應該去好好努力推動的重點.

少子化下,小孩子已少了3成以上,我們這一代絕對有能力去照顧
下一代的每一個小孩.尤其是再晚二十年,我們即將變成他們的負擔,也應該在這時
去培育好他們.實在不宜再採用菁英教育.
且菁英教育若沒有教育品格,合作,關懷.實在對社會有時只有更大的壞處.
應該讓每個高中都是明星高中.

台灣的假菁英教育其實也讓不少優秀人才受害,
個人估計每一年進明星高中的學生,有約1/4的小孩受害.
這些學生很優秀,上了明星高中那一天很高興,但可能很多家長及學生都沒有
想到那是他們一生惡夢的開始.明星高中一定有成績落後的學生. 也肯定會有最後一名.
而這些學生其實在國中都是屬一屬二的學生.只因到了明星高中,
卻將讓他/她受害三年.很多人就此一生再也爬不起來.
而明星高中的前段優秀學生在任何一個高中讀,其實都可以表現的很好.
實在沒必要集中在一起,集中在一起,反而讓他們與同儕疏離,形成階級意識,
不知合作與關懷.

還有一個大問題是[形式主義],... 不過.有空再寫...

芬蘭教育: 講稿 2006-04-09 為何要研究芬蘭?

時間:2006年4月29日(星期六),上午九時至十二時。
地點:公務人力發展中心401會議室
主席:陳伯璋 教授(私立淡江大學 教育學院院長)(子計畫三主持人)
演講人:高正忠 教授(國立交通大學 環境工程研究所)
紀錄:池尻敬文、邱千蕙、許舜斌、簡芃、蘇玉馨
主持人陳伯璋教授:

今天邀請到交通大學環境工程所的高正忠教授談芬蘭教育相關問題。我會跟高教授結緣是看了國語日報的一篇芬蘭教育的介紹,覺得他分析的很不錯。看到環工學者對於教育的關心讓人很好奇,因此電話請教高教授來對我們的研究小組做芬蘭教育的經驗分享。PISA研究中,芬蘭是一個表現相當卓越且令人讚賞的國家。他的研究和許多教育實施有很多值得參考借鏡的地方。高教授是美國伊利諾香檳校區環境系統分析博士,回國後在交大擔任環安、副總務長、工程所所長等工作,他對於環保方面非常投入,但是對於各國總體教育政策也投入很多,是對教育關照的人士。

演講人高正忠教授:
謝謝陳教授的介紹。當初打電話時我以為是三、四位教授的群體計畫。但是沒有想到看看會議通知有這麼多專家,我本身不是學教育,所以如果有講錯請大家多多包涵。今天要介紹為什麼要研究芬蘭?為什麼覺得我們國家應該要研究?以及個人對國內教育粗淺的想法。在我的網站上曾寫過一些關於教育的文章,但是都很粗淺,請大家多包涵。我會介紹永續發展的一些概念,也談在新竹推動的幾個計畫,藉機宣傳一下。

(一)為什麼要研究芬蘭?
1. 2002環境永續指標(ESI)芬蘭連續兩年蟬聯世界第一 (Yale and Columbia Univ. and World Economic Forum: Joint Research Centre, European Commission, Finland won twice (2002 and 2005))
2002年環境永續指標(ESI)是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跟世界經濟論壇合作所作,第一次芬蘭是世界第一,引起我的注意。2002年以前對芬蘭沒有概念,但是忽然間在環保領域內評比是世界第一。這令人相當好奇。那時丹麥揚言要在三年內追過芬蘭,結果不幸2005年ESI 芬蘭還是第一。第一次(2002年)評比公佈後,韓國100多名,韓國感到慚愧,馬上找一批人跟該團隊討論如何改善韓國環境上的表現,開始有一批人study 這些事情,造成漢城(首爾)清溪川的改變等。台灣環保團體比較不受重視,但是韓國環保團體開環境會議總統候選人不敢不來,因此常常比較容易推動事情。看看台灣 2005年公佈時146國家中的倒數第二。我們政府認為沒有這麼低,應該是130。但這並沒有好到哪裡去,尤其是環境面向是倒數第一,因此我開始研究芬蘭。

2. 芬蘭水質第一,環境第一是因為教育第一。
我開始研究後發現最成功的不是環境而是教育。於是我開始回想自己的做法,環工界學者比較偏向技術面發展而非最根本的問題:民眾的意識,如何保護環境是最重要的。砍一棵樹要等20年才會再回來。環保如果沒有很好的概念,破壞完再去補償或復育是很困難的。最重要的是作好教育,若根本不去破壞的話我們的環保資源和經費就不會這麼多。芬蘭教改差不多十年,但是顯然成功了。這是我開始研究的最重要動機,並非為了教育而是環保、永續發展,他們都是全世界第一。

3. 競爭力第一、政治透明度第一、文字能力第一的社會主義國家
近三年,芬蘭競爭力連續三年全世界第一,而且它還是個兩千萬人口以下的國家。政治透明度也是世界第一,議員九百多候選人上網選。PISA大家都知道就不用說了。但是很有趣是:
(1) 他們並非很知名的國家。Nokia和Linux都是芬蘭的,我們知道Nokia和Linux但卻往往不知道是芬蘭來的。
(2) 它不是英語系國家,可以說是東方語系的國家,所以芬蘭語不是很容易懂,比較難研究。
(3) 它跟台灣一樣沒有很好的天然資源,也是歐洲最後一個工業化國家。
(4) 1917年才脫離蘇聯,比中華民國還要晚六年。
它的發展很有趣,就像Nokia,一開始是做輪胎而非通訊。芬蘭這15年來被評為文字能力最高的國家,平均一個人可以講兩三種語言,它也是社會主義成功的國家,一般教授與一般中學老師薪水不會差太多。我覺得它成功的主要因素就是教育。

(二)怎麼研究?
一開始研究很痛苦,因為他們不是英語系國家。我的做法可以給大家參考,我已經拷貝給專案助理一些資料,也有書面資料。我的做法:
1. 上網去查,我雖然沒有去過芬蘭,但是交了很多芬蘭朋友。
2. 寄email給幾個大學還有芬蘭的國際連絡處,透過他們幫我介紹幾個人。還有接觸一些學者。只要有問題、看不懂就email問他們。數據、改變原因之類的都是這樣問出來的。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芬蘭成功,但是不知道為什麼過去需要改變。這是我個人研究動機,現在來談為什麼台灣要研究它。我們不必要完全學它,但是芬蘭有跟我們相似的地方。

(三)為什麼台灣要研究?
因為它的過去就是我們的現在。
為什麼?1990年的時候芬蘭可以說可能是被我們台灣打敗的。我們的MIT (made in Taiwan)曾經風行全世界,就像現在的Made in China到處都有。芬蘭那時的製造業被亞洲新興國家打敗,失業率高達16%,負債也非常的高,Nokia 輪胎也做不下去了。所以必須要改變,這點跟現在的台灣很類似。1990-1992年是失業高峰期,有趣的是男孩的失業率比女孩子還要更高。(後記: 不好意思,後來實際去了芬蘭深入研究後,發現MIT或許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因,見諒)
那時芬蘭他們的結論並非是拼經濟而是拼教育,這是我蠻佩服的一點。另外一個國家,愛爾蘭也是在非常貧窮的時候去拼教育,讓每個勞工可以免費讀到高中。結果他們素質非常好,愛爾蘭現在是歐盟收入第二高的國家。這兩國有類似的情況,台灣國內研究教育者或政府會跟你說:沒錢沒辦法做事,但是我發現他們正好就是在沒錢的時候去做事,教育不一定要有錢補助才能夠開始做。這兩個國家教育經費都比鄰近國還要低,都在不是很有錢的時候衝教育。
他們那時跟我們現在沒有太大的差別,以考試、分級為主。1992 時因為經濟蕭條,他們的思考方式是:面對未來,不能再以考試為主。所以開始提倡另一種另類教育,到了今天芬蘭的教育都非常的成功,全世界也都在研究它,德國號稱有2~3000 papers在研究芬蘭教育。包括大陸也跟芬蘭做很多合作,甚至技職教育,他們的技職教育蠻令人讚嘆的,反觀台灣的技職教育是被消滅的。

(四)芬蘭的教育
芬蘭的憲法裡寫著,教育是基本權利,不能因為家庭經濟或者其他原因影響到受教育機會。PISA內所得到的優秀不只是優秀而已,有些地方讓人讚嘆。我們跟香港、韓國及芬蘭的差別,其中一個例子是學校間的差距。南韓和香港的學校差距變異數分別是47和42,但是芬蘭只有5。OECD有21%的人沒有達到數學第二級,但是芬蘭只有6%,更重要的是這種差距跟家庭背景沒有關係,這非常重要。義務教育表面上只有九年,但是有94%升到高中職、另外小部份人10 年義務教育,小學到大學都免學費。中輟生只有0.3%,可能是全世界最少。
台灣教育太重視前1%或2%的學生,但是大部分的人不是建中北一女。把這些人分離出來後,造成很多問題。後面的學生沒有好好的照顧到,中輟生造成的社會負擔非常大。他們在生長環境中沒有人去照顧。芬蘭的中輟生,包括沒有辦法就學的身心障礙人士,有26%受特別照顧,其中77%非全時補救教育。政府應該要鼓勵做這樣的事情。而若移民到芬蘭,有免費450到500小時的準備式教育幫助你融入芬蘭。最特別的是它補助地方政府讓當地政府可以申請移民的本國語當第一語去做教育,只要有四個學生就可以申請。這是全球化過程中值得學習的。

另一點是芬蘭有上千間的公共讀書館,每5000人一間。很多小孩的成長過程就是在圖書館中過的。還有些地方,如巴西的庫里奇巴,也非常令人讚嘆,可以參考綠色資本主義第14章,他們在推動知識燈塔,讓每個小孩走路就可以到有書的地方。我們在新竹推動的「書香再傳」就是持續這個概念。另外,新加坡也將賣場改成圖書館。
芬蘭是學生自主的,自己都有自己的學習計畫和目標。強調的不是個體間的比較。我們的小孩回家不喜歡讀書,但芬蘭閱讀情況是自主性的,一天兩三個小時,自己學會安排時間。我們幼稚園是會幫小孩貼好寶寶章,他們是學生自己貼。用這樣的方式培養自我負責。所以對他們而言,上學是一種樂趣,我們的小孩則是連讀研究所的原因也不確定。我們沒有自己的中心目標。

芬蘭高中教育的框架目標是:培養高綜合素質、個性健康全面發展、有創造力及合作、能獨立探求知識、熱愛和平的社會一份子。我覺得這些非常重要。我們要面對未來的全球化,雖然全球化我個人很痛恨它,但我也承認我們沒有辦法阻擋它,幾乎全世界都被全球化打敗。在課堂裡我和同學說,全球化是我們的第三次世界大戰。我們前兩次是世界大戰都是用槍彈,這次是全球化,而且無人可以抵擋。面對全球化,我們所強調的已經不是代工時代,很重要的就是創造力和合作的精神,能夠獨立創造。

前面是我對芬蘭教育的介紹,接下來要介紹一下我對看了芬蘭教育的感覺。第一個,他很鼓勵自我成長。其實很少人不成長,人生的過程一定會成長。如果自己跟自己比,就一定會成長,你就會很快樂。我曾經在報紙寫過一篇文章,因為我有一個高中學弟自殺了:「跟自己成長,每天都是第一」。結果有一個學弟跟我說:我不要爭第一了,我頂多第二就好。我說:根本就沒有第二,只有第一!因為你跟自己比,只有一個人,就只有第一沒有第二。為什麼是這樣呢?因為自己是跟自己比,會看到自己的成長,成功率也非常高。從20分到30分到40分,都是成長,所以你會一直覺得快樂。

就像我剛剛所講,他們幼稚園的小孩子是自己為自己打成績,他覺得他是好還是壞。他們說我自己要對自己負責,不需要去欺騙。我們這邊曾經有一個資優生在打成績的時候作假,冒簽父母的名字,被父母告。如果在芬蘭的話,就沒有必要去做這件事情,因為看的是自己成長,而我們強調的是競爭,很多地方就被扭曲。芬蘭老師重視的是:他自己是否學會成長的方法?而不是成績。從他們的教改以後,強調的就不再是成績,譬如在一個課堂裡面,他們做一個集體的作業,例如去編一份報紙,在這樣的過程中,比較優秀的學生就可以去帶比較弱勢的學生。這樣的話我們就不需要外面的社會資源去幫忙,在學校裡就可以帶起來。老師也會帶著學生,一起去創作。就國內而言,我覺得很可惜,我們的老師很認真,學生也很認真,但是都在同一個模式之下來做學習,競爭又競爭,使得資優生受害。為什麼我說資優生受害?我高中的時候創了一個康輔社,他們邀請我回去演講,我發現現在的高中生高一下就在當社團的社長,因為高二下就沒有時間了,沒有人要參加社團,也沒有人願意高二還當社長,不像當年我們當社長都當到高三。在這樣的清況下,每個人都在一樣的模式下一直K一直K,不但弱勢生沒有受到照顧,資優生也是壓力沉重。因為大家都要搶第一,而第一只有一個。

接下來我要介紹芬蘭的技職教育。一開始我看芬蘭的技職教育時很震驚,因為他們技職教育發展和我們完全不一樣。他們技職教育的學生比一般大學生多很多。後來我在研究過程中發現,他們高中生大約有 55%進入大學體系,其他才是進入技職體系。但是很有趣的現象是,他們技職體系與一般大學體系的人數,大概是六比四。這裡很重要的一點是因為他們很強調終身教育,所以技職體系中有許多學生都是回到學校繼續學習。他們的技職體系較一般大學還要蓬勃發展,甚至於他們總統的小孩也是選擇技職體系來發展。
在面對全球化的未來,是需要品質,沒有好的技職體系,就沒有好的技術人員,不容易把品質提升。他們的技職體系就像我們的大學生,不是以年級為來開設,而是以課程為主,所以一門課程中可能從 15歲到30 歲的人都有。現在大陸和芬蘭合作,也在學這個部分。甚至芬蘭人他們在工作中,例如在台積電或是某個單位,也可以上課。他們的技術大學已經比普通大學還要多。在國內我很擔心這一點,我們的技職教育一直被萎縮,我們鼓勵技職大學升成普通大學。我們都用台大、清大、交大的方式去看這些學校,鼓勵他們要提升,在我的感覺,這樣反而會讓兩個體系都完蛋,可能我說得太誇張,但我的感覺這樣的發展是非常不對的。
另外給大家看一些數據:這些就是他們的成人教育體系,他們的成人教育散布在每一個地方,是非常成功的。我們的教育部經常在做評鑑,評鑑的目的就是要使一些學校、科系退場,這是可惜的現象。沒有錯,面對少子化,必定有一些學校招不到學生,但是我們不能強迫把它淘汰,因為這些科系都是用資源建立起來的。其實我們可以作的是成人教育,雖然我們的小孩子越來越少,但有越來越多的成人是可以接受教育,甚至經濟也負擔的起。我認為高等教育要作的更好,有兩點必須作好,一是要把技職教育救回來、二是成人教育也要去發展。

另一點我發現,芬蘭的教改和我們不一樣,他們不否定過去的教育。我也覺得我們沒有必要否定過去的教育。為什麼?因為我們過去也是一個代工的時代,我們需要整齊劃一的功能和技術人員,我們那時候不強調創意也不強調合作,因為我們的技術比不上人家。在那個時代,其實我們也是靠教育來成功。當然今天的許多問題也是教育所造成,因為過度競爭。所以那時芬蘭的做法就是:時代不同了,必須去看未來。當時的芬蘭景況跟我們現在類似,那就是製造業衰落,而台灣現在筆記型電腦幾乎都不在台灣做了。但是芬蘭的教改有一點我們可以學習,他們沒有否定過去,而是教育民眾時代不同了,我們要去面對未來,我們必須改變。更重要的是,這個世界變得非常快,我們這一代的父母可能都無法面對未來,但是可惜的是我們父母還是過去的一些概念,這就是需要去思考的。
當今我們要強調的是合作,我們太強調考試的文化。我在學校教書的時候常常喜歡考open book,帶回家做一個禮拜。為什麼要這樣考試呢?因為真實世界裡絕對沒有三個小時可以解決的問題,真實世界裡的問題都要花長一點的時間去解決,而且真實世界很多問題都沒有標準答案。但是我們的小孩常會被陷在這個模式裡,當他看到一個題目,就會要求要有一個標準答案。以前我到美國去讀環境系統,指導教授上第一堂課的時候會跟我們說因為什麼原因,A是對的,到了第二堂課,又說了別的原因,所以A是錯的。到了最後,老師又說A.B都是錯的,C才是對的。一開始我很shock、很不能接受。但是回到台灣到現在我都還不敢用這樣的方式上課。

當我在研究教育時,我發現一個現象:我們的教改政策理念都是對的,幾乎很少是錯的,像建構式數學,也是對的。我女兒是建構式數學的一屆,而我負責教女兒的數學,當第一次看到建構式數學的時候,我發現我也不會,於是我到正中書局想買一本教師手冊,但最後我沒有買,因為太厚了,連我讀博士都沒有讀過這麼厚的一本書。但我後來研究它,發覺它的理念式對的,只是很可惜,它要求每個老師都要在短時間內學會,這太難了。
我們太強調競爭,過度的競爭,就會產生一些問題。我們以前幾乎都是中小企業,但是面對全球化,中小企業越來越難生存。就變成一個要跨國的方式,所以要改變思考的方式,需求也不太一樣,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就是一定要合作。當我們太強調競爭,就導致沒有辦法合作。在未來我個人認為,除了創新外,合作有兩個方式,一個是像Google,少數幾個人就可以做起來,還有像哈利波特,寫兩本書就可以賣全世界,全球化提供了這些人成功的機會。另外一個是像Nokia,雖然Nokia的技術可能比不上Motorola,但是它的創意第一。它怎麼作?就是讓全民都來幫他作創造,例如在學校裡辦手機創意徵稿,蒐集許多創意。這就是我們未來可以走的方式。
我舉一個網路上的例子說明為什麼合作是重要的:大家都聽過龜兔賽跑的故事,龜兔賽跑的第一集,就是我們從小聽過的故事—兔子停下來睡覺,所以輸了。後來又有了第二集,這次兔子不睡了,最後也贏得勝利,這證明敏捷而持續前進的人,是會跑在前面的,毋庸置疑。再來又有第三集,烏龜又來找兔子比賽,烏龜找了一條路其中有一條河,兔子跑到河邊只能乾著急,烏龜追上來以後,就優游的過河,贏得比賽,所以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找到自己的長處,就是第一名,即使是從最後一名開始。烏龜也是從最後一名開始,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長處。在企業裡有這樣許多這樣的例子,例如說大家都熟知的 Microsoft。其實Microsoft很少是第一,除了行銷第一。它的MS dos出來的時候,在OS系統評比中是倒數第二,它的word比不上別人,它的 excel比不上別人,它的sql server比不上別人,它的IE比不上Netscape,但是這些第一名都不見了。甚至以前電腦界作的risc ,後來很多做計算機的都不做了,但是有一個公司,一直鑽研在做risc(這是聽李家同校長說的),到了現在所有做手機的都要去找他買,因為沒有人比得上他。YAMAHA也類似。我個人覺得,我們現在台灣有一個現象:有一個人是好的,大家就去追。但有一些事情是你只要持續的去做,就會是好的。之前我看到師大有一個教授研究蟑螂的,變成國際知名的蟑螂學者。在環工界,我的研究領域「環境系統分析」也是不太有人知道,還有人問我回國是否找得到工作。教育就是要教小孩找到自己的長處,看到自己的成長,甚至是連離開學校後都能自己去鑽研學問,去享受自己的工作,而不是一直等著退休。就像雲門舞集的人一天跳舞十幾個小時,都不覺得累;交大卻有三個教授過勞死,每天覺得自己很累。

龜兔賽跑的最後一集是,兔子背著烏龜跑,而過河時烏龜背著兔子,最後兩個人都是第一名。就像永續發展和芬蘭教育中都強調「共同成長」。永續發展中定義有兩點,第一點"Our common future" 便是說我們現在的發展不要影響後代發展的能力;第二點便是強調社會、>經濟、環境三個面向的兼具,這三個面向代表社會主義、資本主義、地球主義(或是綠色資本主義)的互相拉鋸,而政治或機構能力、教育、科技等三個支柱便支撐三個面向。
最後,我要和大家談我們在新竹做的夢。第一個是「書香再傳」,我們計畫每750公尺就有一個地方讓小孩借書看,不需要辦借書證也不用爸媽載,我們先從募二手書開始,希望小孩子能非常輕易的有書看,接下來希望推動種子書院,利用這些750公尺的書香再傳開始,請一些人出來帶課程。第二個計畫是「綠活圖」(綠色生活地圖),我們希望讓民眾了解、關心自家附近的環境、文化和歷史。最近報紙上也可以看到另一個計畫:千里步道,計畫能有步道讓人能以走路或騎自行車串聯全台灣。敬請大家能多多支持這些計畫,謝謝!

台灣教育: 曾發表文章 2007-12-26 高教評鑑 全為退場證明

報載高教評鑑六校二十七系所沒通過,我一直不了解教育部最近辦高教評鑑的目的是什麼?

在我的想法,評鑑應該是就評審時所找出的缺點,協助受評單位改善品質,甚至要多給一些評鑑較差單位一些幫助及資源。例如芬蘭在PISA國際評比之後,得到全世界的肯定,他們也檢討表現較差的學校,但不會說這些學校不通過,反而是就問題給予更多幫助,希望他們能與其他學校有一樣的教育成效。

然而我覺得目前的評鑑背後的目的,就是要提供教育部讓學校系所退場的一個證明,並不是想幫助這些受評單位,帶給受評單位只有困擾,沒有好處。我也頗好奇評鑑委員所抱的心態是什麼?不知委員們有沒有想過這些受評單位被評不好,是他們的錯嗎?若是把委員大人們放入這些系所,系所表現就會變好嗎?

其實這些系所很值得同情。受到少子化的影響,錄取率明年可能就超過百分百了。少子化造成他們招不到學生,這是大環境的問題,並不是他們的錯。若是他們是在錄取率只有不到一半的時代,我相信這些系所的表現也不會太差。招不到學生只好關門,也只好認了。但教育部不只想關他們的門,還想貼一個「辦學不力」的標籤,這是何等的殘忍。

評鑑不通過,雖然不能說受評單位沒有責任,但他們都是教育部錯誤政策的受害者。那一個學校系所不是教育部所認可,甚至當年還是教育部所鼓勵興學的。少子化不是一天造成,是逐年形成的,甚至最嚴重的時期都還沒到來,然而教育部有應對的政策嗎?

可悲的是,教育主政者並沒有覺得這是最重要的問題,反而拆大中至正及追黨產成了最重要的教育問題。在這種情形下,實在很難期望教育部會有解決少子化的好政策。

教育講求關懷,很難想像高等教育是如此處理弱勢者。評鑑中心若把一些單位評為不通過,接下來應不是建議讓這些系所退場,而是有責任要想辦法提升這些學校。

少子化已是趨勢,若是沒有好政策,未來的教育部可能將是一個專門讓學校退場的教育部。其實少子化並非沒有救,例如發展成人教育。成人教育若能每年有百分之一回到學校進修,數年下來就可解決少子化的問題,而比起北歐國家的百分之數十的成人教育,這並不難達成。呼籲教育主政者能多想想如何解決教育的問題,少拚選舉。選舉是一時的,而教育是百年大計,才是主政者應該關心的。

【2007/12/26 聯合報】

台灣教育: 曾發表文章 2007-08-12 大學資源 可轉成人教育

大學放榜,發現考十多分即可進大學。其實這是早就可預見的現象,甚至明年的錄取率可能即會超過百分之百。然而一直到現在,還沒看到教育部規劃出良好的解決方案。

教育部這幾年忽然大力推動高教評鑑,我個人並不反對良好的評鑑制度,但現行評鑑的目的,卻是讓教育部可以有理由讓大學退場。評鑑的目的應該是找出待改善的地方,然後幫助被評鑑的學校去改善,怎麼可以當做退場的依據。

很少有評鑑委員會幫忙受評鑑的系所學校,就問題想一些很好的改善方案,或是只就自己主觀提出一些受評鑑系所作不到的意見,反而造成困擾,甚至有的還要求一些學生素質不適合作研究的學校也要發表SCI期刊論文。而學生畢業後是否具有足夠的工作能力,反而不是很重要,因為教育部只是要一個評鑑結果即可。

退場對教育部而言,是較簡單的方案,但不知教育部有沒有想過,這些未來會被退場的學校都是教育部核准成立的,且即使是最差大學的教師也大多有博士學位,這些好不容易且花很多錢建立的教育資源,讓其退場是否是教育資源的一大浪費。

建議教育部不要把資源用在評鑑上,反而困擾學校浪費很多沒必要人力資源準備一本本好看的資料,給只來短暫時間的評鑑委員看,對教學及研究都沒有好處。建議多多規劃成人教育,其實我們的成人教育離北歐國家的規模仍然很遙遠,為何不引導學校去作成人教育。

雖然小孩子變少了,但成人仍很多,甚至壽命也愈來愈長,不少成年人可以回到學校再讀書。成年人也付得起較高的學費,收一個成人學生,可以抵好幾個一般學生。雖然未來學生人數可能要少三分之一,但有可能只要招到九分之一的成人學生,即可讓一個大學維持。甚至也不必強迫還在工作中的成年學生,一定要在某一年限中畢業,可以慢慢讀,我相信想回到學校讀書的人會更多。

少子化效應是逐漸發生,若不解決,會延續十多年,難道教育部未來打算作一個專門讓大學退場的教育部。我相信若現在建立機制鼓勵學校往成人教育發展,我們的教育會作得更好,人力品質也會更好,更不會製造社會問題,大學也不必退場。
【2007-08-12 聯合報 A19民意論壇】

台灣教育: 曾寫的討論 2006-05-29 技職體系的擔憂

以下是有人與我討論技職體系時寫的. 供大家參考
----
我個人認為[技職體系]已快要不存在了.
所有的[評鑑]制度導引技職學校走向普通大學.
我個人認為這是一個頗錯誤的政策及制度.
(在芬蘭的教育一文中有討論到)
技職體系的老師及學生都很可能變成受害者.若沒有改變制度.
我預測技術學院大部分學校老師及學生.即使很努力,
都可能無法找到成長的樂趣,因為他們必須去追求別人
為他們設定的目標,而不是依照他們自己的能力適性適才的發展.

技職體系長期不受重視.
例如四技招生了,報考學生人數也很多,但似乎不是受重視的議題.

我認為技職體系與普通大學不同.應該是分流的二個體系.
在國外甚至有技職體系學生多於普通大學的情形.
但國內把技職體系引導變成普通大學.這點我頗擔心.

有關我教學生的理念,我教書的目標並不是要把學生的成績提高,而是希望他們知道如何去解決問題.如何[抓重點](我仍然自認沒教好這個能力,但我仍在改善中).
除了要正直,誠信,關懷(這是我最重視的,成績不好沒關係,
但若不能正直,誠信,關懷,則我會覺得很不好)
我向來告訴學生人生有幾十年,有很長的成長空間.
我不怕學生成績不好,但最怕的是學生不再成長,不再有好奇心,
不再學習.一時的[考試成績]不好並不是很重要.
國內的考試通常考3個小時要解決的問題.但事實上
無論科技或生活都沒有3個小時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尤其是科技或生活的問題往往都沒有[標準答案].

人生其實只要有一,二個方向長期努力去學好就夠了.
不是每一個科目都要[考試考很好],況且考很好,不會解決問題,仍然
是沒有用的.

國內的教育有一個現象頗奇怪,在某一個領域看起來很好的東西,
就要其他人也跟著學.例如建構式數學,
雖然很多小孩受害,但其實我研究過它,並不認為它是不好的
教學方法,只可惜是要求所有老師都用它.這是天大的錯誤.

評鑑制度也是一樣,
面對多元的未來世界要[多元],但在很奇怪的評鑑制度下,
要求每個領域都要遵循同一個標準.我實在很擔心不旦一些領域
[如人文]會愈來愈沒落.用普通大學來思考[技術學院].
技職體系反而將被消滅.

台灣教育: 曾發表文章 2006-05-14 教育破網 用評鑑來補

昨天有師生家長團體發起「反教育商品化」遊行,卻發生警民衝突。母親節假日原本是溫馨的日子,居然有群人在前一天辛苦的上街頭,這必然有很多無奈。

我除了很贊成教育不應商品化,更呼籲政府該好好檢討我們的教育了。很可惜,至今我仍沒有看到深切的反省,更沒有看到好好思考教育的核心價值。

我們的教育培育出愈來愈多人懂得「爭取」,但愈來愈少的人懂得「關懷」,更別提「奉獻」了;愈來愈多人知道如何增加自己的「利益」,但愈來愈少人關心大環境的「沒落」,愈來愈多「成績優秀」的人,但愈來愈少人能「改善社會」,甚至有可能愈優秀,破壞社會的力量愈大。

雖然教育部已體認教育出了問題,但採取的方法是加強評鑑,由於要滿足統一的評鑑標準。每個學校都朝一個模式發展,整個教育都在追求「分數」,教育最重要的核心價值,反而沒人重視。

我告訴學生,考試考一百分,但不關懷環境,那就是零分。我也告訴一些老師,準備很好的教材,即使評鑑一百分,落後的學生沒教好,仍然是零分。我更想告訴一些學校,準備漂亮的資料拿到很好的評鑑分數,若是仍有學生落後,且無人關心,那也是零分。只可惜,我的評分標準不會被評鑑中心所採納,因為太簡單了,他們會沒事做。

小孩子四分之一以上有過自殺的念頭,這更不是教育的錯,你沒看到生命教育有多好的網站及教材。若是生命教育真的很重要,沒問題,將它列入評鑑標準或考試科目,好好幫各校及每個學生打分數,一定會改善的。

真的會改善嗎?還是我及小孩都要開始作噩夢?作噩夢沒關係,但千萬不要想自殺。最後,仍然祝福每個母親都能快樂。

【2006/05/14 聯合報】

台灣教育: 曾發表文章 2006-04-16 用成績定義優秀 扭曲學子

報載一位明星高中生因不滿分手,而用刀砍傷所曾交往的女校高中生。希望這是個案,我一直很擔心愈「優秀」的人,若沒有關懷,對社會危害會愈大。
我們的教育習慣用「成績」來定義小孩子是否優秀,導致孩子的思維及觀念偏差。其實成績好壞並不是優秀的最重要因素,公民社會所需要的優秀人才,更重要的是能帶領善良風氣,能關懷弱勢。以前走上不歸路的人,大部分來自弱勢家庭,但我發現現在走上不歸路的,有愈來愈多是很聰明的人。

例如,以前的金光黨,只是騙騙一些讀書不多的人,但看看現在,台灣已快成了「詐騙之國」,已很少人沒有被詐騙的經驗,詐騙的手法也常讓人嘆為觀止。有時我常在想,這些騙子這麼聰明,有這麼多創意,為何不來研究高深的學問。

前陣子大學指考是否要加考公民與社會,引發議論,我非常贊成提升公民意識,也一直盼望早日看到台灣成為公民社會的那一天到來,但整件事的思維是希望以「考試」去引導教學,以「成績」去評定學生,而一些更核心且重要的事,例如要編什麼樣的課本、如何教才能提升公民意識,反而是很少受到重視。

若我們的教育還是想以考試引導教育為主軸,而不觸及教育的核心問題,任何所謂好的改變,都將會變成學子的壓力,除了將會讓學子更沒有創造力,更糟糕的是,讓小孩子觀念偏差,以為考好「公民」就是優秀的公民。

依我多年參與環保及永續教育的觀察,最重要的是教下一代如何真心的關懷環境及實行,否則教再多知識沒有關懷及實行,國內的環境仍然一樣糟,更別談要達到「永續台灣」。

小孩子的人格教育是一個國家很重要的基石,我們不該再以成績來定義學生的好壞,家長以及老師們也該檢討了,千萬不要讓小孩子以為您只重視他們的成績。
【2006-04-16 聯合報 A11版】

台灣教育: 曾發表文章 2006-02-09 考上明星高中 高興只有放榜那一天

昨天有兩則新聞引起我的注意。一位名校高中生考第四名,怕家長看到會不高興,冒名簽成績回條,父親知道後竟以偽造文書告小孩;另一則是智商一八○以上的資優生,十四歲以後就自學,在家長支持下,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兩個小孩都是人人稱羨的資優生,但都沒有受到「資優」的教育,前者在成績掛帥下,成了犧牲者;後者,更是無法適應我們的「資優」教育。
其實我們的教育,非常重視這些資優生;校長及老師們普遍重視這些學生,因為多少學生能考上第一志願,是重要的「教學績效」。家長當然也不遑多讓,非常關心小孩的成績,恨不得每天都補習;加上基測考試,只要每科錯一題就進不了建中、北一女,家長擔心小孩因漏了一小部分可能會考的題目,而失去進入明星高中的機會。雖然我們由於生育率降低,小孩子人數迅速減少,但補習業居然成長了五倍。

孩子好不容易考上明星高中,但高興只在放榜那一天。為了三年後考進知名大學,老師及家長早就耳提面命,要好好讀書。大小考不計其數,中學更可能以千次計,但第一名,每班只有一位,總有拿不到第一名。即使在明星學校考第四名,仍受到很大壓力。

到了大學及企業更是有趣。本來這些經過千「考」百鍊進來的應該都是菁英,但大學教授發現,考上來的資優生,居然大都不太讀教科書以外的書,知識甚為有限;他們花太多時間重複讀教科書,讀書變成一種壓力,而不是一種「悅讀」的享受。企業需要有創意的人才,但他們發現很難找到這樣的人才。家長也很不能接受:為何小孩讀到大學畢業,甚至碩士畢業,居然找不到工作?

教育的大環境無力去改變,只好幫助小孩去適應,這時若是家長幫助得當,會讓小孩走出其一片天。但若只知依自己的想法來要求小孩,以為這樣才能讓小孩子有競爭力,可能反而害了小孩。其實時代已變了,若不改變想法,這一代的父母可能連自己都不見得能適應未來的變化,更遑論要求小孩走父母認為對的路。




【2006-02-09 聯合報 A15版】
    加入我的文摘
  


台灣教育: 曾發表文章 2006-01-01 大學評鑑 統一標準 高教災難

「五年五百億」受補助各大學提出自我考核指標,教育部回應,由於各校所提的指標不同,希望訂定一些共同核心量化指標,以利於教育部評量各校。這兩天更看到教育部及各大學共同出資設置高教評鑑中心的報導,未來將評鑑各校,不合格的系所須減招、停招、退場。我贊成評鑑,但評鑑應該鼓勵多元發展,而不是朝同一模式發展。
未來一旦訂定「共同」核心指標及「統一」的評鑑標準,那將是高等教育的災難。實在很擔心這種由上而下的發展模式,會把國內的大學塑造成同一種模式;尤其是教育部掌握經費分配權,所訂出的共同指標或標準,學校恐怕也不得不順從,而不得不走向同一模式。十年教改沒有掌握教育的基本功,已讓中小學生逐漸喪失競爭力,希望不要連高等教育也讓他們逐漸喪失了競爭力。

面對廿一世紀,一定要多元,一定要有創意。創意不容易教得出來,但若朝同一模式走,我肯定必然會愈來愈沒創意。我們的高等教育表面看起來學校愈來愈多,似乎應該愈來愈多元,但事實卻不是如此。

本來技職體系應該自成一個系統,平行發展,但政策上卻是「大學」才是重點。結果,技術學院爭相「升格」為大學,好像如此才是辦學成功。其實我覺得這反而是一大失敗,把技職體系消滅了,怎會是辦學成功?

若再採用共同評鑑標準,每個大學都變成一個模式,很難想像這如何多元化?如何教出有創意的學生?如何創造出前瞻的領域?

少子化是多年來被忽視的問題,未來必然會有學校招不到學生,但教育部不思考如何解決此問題,反而在想如何讓學校退場。這些學校及系所都是花不少資源及經費才建立的,讓一個系所或學校退場,是很浪費教育資源的。

與其消滅這些教育資源,何不創造其他路讓他們走。例如,這些資源可投入成人教育,我們還有非常大的成長空間。若投入成人教育,恐怕我們現有的教育資源都還嫌不夠。

呼籲教育部要尊重大學的多元發展,大學確實應該要評鑑,但應依個別學校的願景來評鑑學校是否朝其所設定願景持續改善,若每個學校所有系所都能愈來愈好,那比只產生一、兩個所謂的「世界百大」,對社會更有貢獻。例如有全世界一流的勞工問題或休閒研究科系,對社會的貢獻,不見得會比奈米或生物科技差到那裡去。

人文教育更是應該重視,看看「哈利波特」或「大長今」的產值及成本效益,若能培植類似的成果,相信會比投資高科技的效益更高。

【2006-01-01 聯合報 A15版】
 

2012年6月17日 星期日

芬蘭教改: (1) 曾發表文章 2005-12-11 一個都不能少 芬蘭教改成功


高正忠/交大教授(新竹市)
有一個國家,曾因其他國家的人工低廉,導致國內製造業無法競爭而關門,失業率、國家負債愈來愈高。您可能會覺得是台灣,雖然也對,但我想告訴大家的答案是:芬蘭,目前被評為全世界競爭力第一的國家。
那時芬蘭怎麼做?答案是投資及改善教育,且成功的轉型為知識經濟。

近年來,芬蘭的教育改革一直被當作模範國家。芬蘭在OECD(經濟合作發展組織)的四十一個國家國際學生評比中拿第一,且不但教育第一,其他方面的表現也極優異,國際競爭力連續第三次第一,政治透明度第一,已是第十五年被評為世界上文字能力最高的國家。也因此,到芬蘭去取經的絡繹不絕,教育部的一些官員最近也去考察,希望他們能因此想到一些好政策。

不少人誤以為芬蘭的成功主要是因為他們是高福利國家。我很怕因這樣的誤解而放棄努力,認為我們做不到。沒錯,看現況,我們不太可能馬上做到;但若政府沒有往正確的方向走、沒有做,永遠看不到成果。

芬蘭以往的教育也是實行學生分班,以考試為主,但有感於要應付多元的新世界,已不能再用舊的教育模式,因此改為以學生學習為本的教育,且真正做到「一個都不能少」的平等教育,結果非常成功。

芬蘭尊重學生的自主權,每個學生自訂學習計畫及目標,學生不必在同一時間做同樣的事。我們的小孩回家不喜歡讀書,芬蘭的小孩回家會自己閱讀,並培養小孩如何安排時間,這是養成學生負責態度的重要因素。也因此,芬蘭學生是為了學習樂趣去上學,而我們的小孩,常不知道為什麼要去上學。

芬蘭學生上課加作功課一周約卅個小時,寒暑假不准出作業,更不能安排輔導課。反觀國內小孩所花的時間,估計至少比芬蘭的小孩多讀兩年書,但競爭力並沒有比較好,這是值得大家思考的問題。

芬蘭從幼稚班就讓小孩自己給自己打成績,決定給自己笑臉還是哭臉,培養對自己負責。一位學生說:如果是對自己負責,有必要自欺欺人嗎?老師重視的是孩子是否建立自己的學習方法,而不是成績;老師不作考試競爭、不批評學生,學生學不好,老師會檢討教學方法,而不是怪學生不學習。

反觀國內,每個學生在同一個模式下學習,競爭又競爭,不但弱勢學生沒受到照顧,連資優生也壓力沈重,大家都受害。

芬蘭沒有小孩因為成績不好而被老師討厭,反而得到更多的照顧,資源是給表現差的學校,不是給表現好的,這種關懷且扶弱精神,使他們的學生表現並不因家庭背景或經濟因素而有差異。

希望政府不要以經濟不好來推卸改善教育的責任,芬蘭是在經濟比我們更蕭條的情形下投資及改善教育,另外一個國家愛爾蘭也是如此,投資教育讓愛爾蘭由曾經有饑荒的貧窮國家,蛻變成歐洲第二富有的國家。

選舉過去了,忘了它吧,政治最重要的是執行好的公共政策,多想想如何給學子一個「微笑且有競爭力的未來」吧!

【2005-12-11 聯合報 A15版】

 

台灣教育: 曾發表文章 2005-10-26 看自己成長 每個人都是第一

其實國外是有[康輔系],甚至不少名校都有,可惜我當年出國讀書前並不知道,
雖然國內目前也有了,但台清交成政大等都還沒有,仍然是不太受重視的系,頗可惜!

---
高正忠/交大教授、建中康輔社創辦人(新竹市)

昨天一早看到建中生自殺的報導,心中甚為感慨,也印證了我長久以來的看法:「弱勢者沒有得到應有的照顧,第一志願的學生也同樣受害。」
我們的教育是一個強迫學生與別人比的環境,且所競爭的又都是同一種模式的第一,在同一個模式中,無論如何優秀,總是有表現更好的人,因為第一名只有一位。建中學生很多都是國中時的第一名,進了建中以後,第一名只有一位,若仍想爭考試第一,那必然會很痛苦。

我們的教育環境,老是要求學生要在考試上求第一,那是很不對的想法。我常告訴學生,考試並不是最重要,考試得第一只是證明有基本知識而已,並不代表有能力,因為考試的題目都是幾分鐘內就要回答的問題。但人生中各領域所面對的問題,常不是幾分鐘就要回答的問題。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訓練很多考試得第一的學生,但卻無法面對真正的問題。

學校沒有針對「問題」在教育也就算了,至少學生可以享受學習的樂趣。但很可惜,我們要求學生與其他人比,比的又是同一種模式,學習變成一種痛苦的壓力,甚至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即使是人人稱羨的第一志願學生,也會過得很痛苦。

有一位好朋友的女兒去年考上第一志願,但考上後並沒有喜悅,反而覺得學校是很無趣的地方,而休學一年。今年又有一女孩考上第一志願,讀了一陣子也因類似理由想休學;另一名女孩由於沒考好,只好去讀所謂較差的學校。沒想到考上第一志願的反而天天很痛苦,沒考上的反而過得快樂,享受學校天天帶給她的新奇及社團活動。雖然女孩後來打消休學的念頭,但她的結語是:「反正就是原本想休學,但後來又想趕快把痛苦的日子過完。」

其實每個人只要找出自己的潛力,自己看著自己成長,每個人都是第一名。更重要的是自己看著自己成長,會是很歡喜的過程。希望我們的教育能真正更多元,不要還是只會追求同一個模式的第一。

我以前讀建中時,抱著把歡樂帶給大家的想法,創立了康輔社。考大學時,有人問我要讀那一個系,我常開玩笑要讀「康輔系」。很多人會笑,一些大人甚至會罵:只知道玩,不讀書。

其實我很喜歡讀「書」,但卻很討厭讀教科書。我那時也認為是在開玩笑,但當我出國攻讀博士學位時,居然發現我讀的美國一流大學有一個科系稱作休閒研究,且還有博士學位,也是全美排名第一。這個科系,簡單來說,就是一個教你如何玩的科系。那時才知道原來那不是開玩笑,真有這種系存在,當然也頗感慨,為何那時台灣沒有這種科系?

多元是教改的一個重要目標,但很可惜,直至今天我們看到仍是強調同一模式的教育環境,不但讓弱勢愈來愈弱勢,連第一志願學生也同樣受害。這是值得社會、學校及家庭都好好思考的問題,更希望主政者及在野黨能少把精神花在選舉上,多花點精神在教育上。


【2005-10-26 聯合報 A15版民意論壇】

有網友建議這個文章最後不要加"競爭"的字眼.
這個建議很好,競爭是以打敗別人為目標.這不是一件讓人喜悅的事.
該網友作了以下建議:
「微笑且有實力的未來」
「微笑且有信心的未來」
「微笑且胸懷寬廣的未來」
這些都比原來我寫的好.
歡迎大家再多多給我指教.

2012年6月16日 星期六

芬蘭教改 ; (1) 曾發表文章 2006 終身教育理想國 芬蘭教育評析

本文是應國語日報一位編輯之邀寫的.
---
高正忠(國立交通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教授)

國立交通大學高正忠教授除環境工程專業外,對於各國總體教育政策和制度也投注相當心力。近年以科技聞名於世的北歐國家芬蘭,其成功祕訣,可說是推行完善教育制度的結果。本週由高教授為讀者介紹芬蘭的教育特色,芬蘭對各級教育的關注,以及平等、相互尊重的精神,都十分值得國人借鑑。

 談到國外教育,我最喜歡也最討厭提芬蘭及愛爾蘭這兩個國家,喜歡提是因為他們都沒有什麼自然資源,也沒有輝煌的歷史,但他們都靠投資教育而成功;更難得的是,主政者是在國家貧窮時就知道要投資教育,很讓人敬佩。而討厭提他們,是因為每當談起,對照國內情形就不免感慨──我們不是窮國,但為何我們的孩子享受不到類似的教育?
 本文將為讀者介紹芬蘭的教育。如果對芬蘭印象不清楚,相信大家都知道來自該國的「 Nokia 」品牌手機。芬蘭曾被瑞典及俄羅斯統治,在一九一七年獨立。芬蘭的教育成功可由二○○三年 OECD 針對四十一國的十五歲學生所做 PISA 測驗成績中看出來,芬蘭學生「閱讀能力」及「科學」兩項排名第一,「數學」及「解決問題」第二。由於教育成功,其他方面表現也很優異,例如兩次的環境永續指標評比均是世界第一、水質第一,連政治透明度也是全世界第一。

 學習時數少 品質優


 芬蘭一年上課一百九十天,除了國小低年級生每天最多上課五小時,其他都是每天最多上七小時;每週最低平均上課時數,國小低、中、高年級及國中分別是十九、二十三、二十四及三十小時,上課時數比國內學生少很多。
 據一份瑞士的調查,我們是工時第一的國家;我國學生的正式上課時間已明顯比芬蘭多,再加上輔導課、課後補習等,恐怕臺灣小孩的「學時」也是全世界第一吧?讓資優生花較多時間演練解題,可能提高數理成績,但很難提升閱讀寫作及創意思考能力,甚至反而抑制學生發展。芬蘭孩子上課時間少,素質卻是世界頂尖,這點頗值得大家思考。

 平等普及 全面照顧


 芬蘭把教育當作人民的基本權利,且不因經濟或其他因素影響受教育的機會。平等教育使學生素質整齊,例如 OECD 國家學生在數學測驗中平均有百分之二十一未達第二級,而芬蘭只有百分之六,來自不同社經家庭背景學生間及學校間的差異也比其他國家小。雖然「數學」低於香港六分,「解決問題」輸給南韓兩分,但南韓及香港除了在其他兩項輸給芬蘭外,學校間的差異也很明顯,變異數高達四十七及四十二,而芬蘭學生程度整齊,變異數只有五。
 芬蘭提供免費九年義務教育,教科書、午餐、醫療等也是免費。百分之九十九點七的孩子都完成義務教育,可能是中輟生最少的國家。其他教育也很普及,約九成六的孩子接受一年的免費學前教育,九成四升學至高中職。高中職也是提供午餐及學費全免,但要負擔材料費。大學也是免學費,但須付費加入學生會,以獲得優惠膳食、醫療等福利。
 發展較慢的孩子本應得到較多照顧,但東方國家傳統走的是精英教育路線,是讓資質較好的學生獲得較多學習資源。這樣的不平等教育,無法全面提升國民素質,資優生也會受害。芬蘭的作法正好相反,在 OECD 測驗中表現較差的學校,反而得到較多的資源,藉此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相同的優質教育。芬蘭的國中小學約有兩成六的學生因身心障礙、成長遲緩等原因,接受免費的特別教育,其中約七成七是非全時的補救教育。
 芬蘭不但平等對待移民的小孩,更提供免費的準備教育,讓他們迅速融入社會。有趣的是,也補助「以外國語為第一語言,芬蘭語為第二語言」的教育。已有九十六個地方政府申請,共有五十種語言。這種前瞻性的作法,對提升芬蘭的全球化競爭力顯然有利。

 鼓勵自我成長


 國內曾提出「建構式數學」,平心而論,這是一套能提升學生思考的好教法。但導致失敗的錯誤關鍵,是強迫每個教師用同一套教法;更糟的是,大部分教師都不會教。芬蘭的作法是先確保教師品質,除幼教以外,教師都至少有碩士學位,然後訂定評估學生的國家標準。國家只管學生品質,不管教師如何教;為了讓學生各方面都能成長,教師的教法自然趨向多元化並以學生為主。教育部管得少,但教學品質反而高。
 芬蘭的教育指導制度更值得一提。他們鼓勵孩子自我成長,與自己比,很少人不成長,成功率高,學習是快樂的。國內作法則是強迫孩子與精英比,壓力當然大,學習興趣低。例如從二十分進步到四十分,可說是成功的教育,學生的未來也可能無可限量,應該給予鼓勵;但在國內,這種情況往往是被忽視的。我常想,「要犯」陳進興及張錫銘都不笨,但因家庭弱勢,教育制度及社會又都放棄了他們的成長;蔣勳教授也曾問,為何讓陳進興在那種環境裡成長?若能享受類似芬蘭的平等教育,我相信他們不會走上不歸路。

 終身教育 一個都不能少


 在臺灣,技職教育已愈來愈看不到未來;但芬蘭正好相反,高職與高中生人數約是六比四,技職生較多。高職生須修滿一百二十個學分,課程不是依年級開設,一般有五到六個不同時程的課程安排,學生可彈性決定修課順序。技術大學是一九九二年才設立的,但每年入學人數已超越一般大學。我國與芬蘭的技職教育體系走向大異其趣,未來影響如何,值得關注思考。
 芬蘭不但希望達到「一個都不能少」的平等教育,更希望讓每個人一生都不斷成長,有很多機構提供各種形式的成人教育。成人的基本技職教育是免費的,高中職及較專門技職教育則會收費,但工作滿十年以上即可得到政府補助,目前約有兩百萬人接受各式各樣的成人教育。
 相信大家對芬蘭的教育環境都非常羨慕,一定很希望我們有一天能超越,讓孩子都能享受平等且優質的教育。其實,教育並不是只針對年輕人,應該是一輩子的事──每個人一生都應該有權利享受學習的樂趣。
 雖然我們在校時間不短,但不在校的時間更長。周聯華牧師七十歲才開始學電腦,或許我們四十歲時想學室內設計,五十歲時想學寫新詩,六十歲時想學畫漫畫……這不是玩笑,如果經常抽時間學一樣東西,十年下來一定可以享受到成長的樂趣。更好的是,能貢獻所學,教育下一代;或與其他領域成員交流,教學相長。期待將來的某一天,我也能成為本版讀者的臺下學生。
(本評介主要以歐洲教育資訊網路及芬蘭教育部網站資料為依據)

台灣教育: 曾發表文章 2005-07-25 一校百大 百校苦撐 教育成功?

八名大學前校長及中研院院士日昨發表公開信要求五年五百億元高教預算,不能獨厚一兩所大學。姑且不論五年內把台灣的大學弄進所謂的世界百大是否可行,但就算成功了又如何?政府不准大學漲學費我很贊成,但又不編經費投資教育,高中小學仍然經費不足,可能五年後真有一所大學進入百大了,但其他學校仍然苦撐。不知那時是要慶祝,還是要為教育致哀?

至於官員提到大陸及韓國都在拚世界百大一流大學,我很奇怪為何要學他們。二月底環境永續指標ESI世界評比,台灣全球倒數第二,政府也是舉我們其實還沒差韓國太多來自我滿足,那時我就質疑為何不直接學世界第一的芬蘭;韓國這幾年已幾乎超越我們,令政府擔心,但我們為何不學教育更成功的國家,如愛爾蘭。

愛爾蘭投資教育成功,但他們的大學沒有一個百大,甚至連前兩百大的大學都沒有,但他們幾乎沒有失業,且已是歐盟第二富有的國家。更難得是,在BBC七月六日的報導看到愛爾蘭也提供外國移民免費的英文教育,讓他們融入愛爾蘭及更有生產力。他們的主政者是在國家窮時就知道投資教育。我們並不是窮國家,政府不能只靠「道德勸說」大學不調漲經費,而又不給經費。更糟的是全國高中小學也是苦哈哈的。即使有一所百大的大學,其他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學子都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就能表示教育政策成功了嗎?

教育是長期的事業,絕對不能短視。我不反對要有菁英教育,也贊成大學應朝世界百大努力,但先決條件要有全面且公平的教育。個人這幾年作研究,雖然經費減少是一個問題,但最大的問題卻是學生的素質愈來愈無法進行高深的研究,連基本的論文書寫表達能力也愈來愈差。我並不怪這些學生,主因是我們的基礎教育已鬆動。若不從基礎教育改善,即使給經費,也不容易完成好的研究。

每次基測或大學考完,報紙都是在登各縣市榜首是誰?學校考上幾個第一志願?其實這些學生佔考生的比例非常的低,且這些學生往往不必花太多時間教就可以表現得很好。學校的教學績效絕對不是這些學生所能代表的,只強調這些菁英,導致學校只重視這些學生,使得教育變成一個不公平的體系。

教育應該是要讓每個學生都能看到他們的美好未來,成績不好並不代表是壞學生,但往往讓學生因成績不好就感到自卑,其實這是很不正確的觀念,每個學生都應該有他們的美好未來。

高等教育若也只強調第一流大學,真不知在這種不公平的教育體系教育出來的學生能否關懷社會、關懷環境、關懷弱勢。

其實國外教育較成功的如芬蘭、愛爾蘭等以前並不「先進」的國家,都是想辦法讓每個小孩都能看到未來,如此社會才會有美好的未來。而不是訓練一些不知道關懷社會的菁英,訓練菁英成為戰鬥者,或許他們未來會成功,但不見得對社會有益。有時一些菁英對社會傷害更大,因為他們比別人更有能力奪取資源讓自己享用。

呼籲政府全面投資教育,讓每個小孩都能看到美好的未來,相信國家也會有美好的未來。這篇文章好像在作白日夢,不過,我覺得只要有更多人與我一起作夢,美夢有一天就會實現。投資教育大約要十五年才看得出來,但還好,那也不算很久,我相信我還是會看到那一天。
【2005-07-25 聯合報 A15版】

台灣教育: 曾發表文章 2005-08-07 當前教育制度 資優生也受害

當前教育制度 資優生也受害
高正忠/交大教授(新竹市)
基測及大學考完,各校總是以考上第一志願的學生數來展示教學績效,近日媒體更是報導台交清成四所大學各明星高中所佔的學生比率,使得各界多只重視這些學生,可能導致教育資源的更不公平。
其實這些學生佔所有學生數的比率很低,資源卻大多用在他們身上,甚至發生某國中只讓前一百名的學生去圖書館溫習的事件。更糟糕的是,由於分數至上的觀念,讓很多人都把成績不好與壞學生劃上等號。

前的教育制度,弱勢學生沒得到應有的照顧,其實資優學生也受害。本人在交大教書,能進交大的都是頂尖學生,但這些年來很明顯地看到學生的平均素質及國際競爭力都逐年下降。這些頂尖學生的求學過程多半不快樂,能主動思考及閱讀的人很少,人文素養有待加強,創意不足,對未來茫然且沒有明確的生活目標。
為何會造成這個現象?主要是由於學校及家庭都把期望放在他們的身上,很少重視學生的想法及其興趣。這些資優生只要能強迫他們花時間讀書及考試,學測就可以表現得很好。頗不幸的,由於學校及家庭的壓力,這些學生大多只好聽話的花比先進國家學生多很多的時間在讀教科書及參考書上。

不少資優生因此受到傷害,使其思考及創造能力都沒有進步,而上大學選科系也受到社會及家庭壓力,總是在熱門的科系轉。不能讀自己有興趣的科系,這可能也是不少人不快樂的原因。

如何改善,個人有幾點建議供參考:

一、不要強調學生間的比較,應指導學生能看著自己成長,自己跟自己比。若不會自我成長、沒有創意、自我局限,不見得會有成就,這是為何榜首有成就者不多的主因。強調自我成長,弱勢學生仍會有成長的樂趣,資優生也更能找到他們的興趣。但要讓每個學生成長,教學必定要多元且更有創意及用心。

二、重視弱勢學生的表現,每年可統計各校後三分之一學生的學測成績表現,把這個指標當作重要的評鑑指標,很自然的就可以引導學校同時重視弱勢學生。

三、不要讓弱勢家庭更為弱勢。貧窮家庭負擔的教育支出比率,早已遠超過較富有家庭。城鄉差距拉大,貧富差距也拉大,連教育負擔比例也拉大,弱勢愈來愈弱勢,怪不得黑道能收納到那麼多黑衣青少年。

四、今年的升高中基測,只要每一科錯一題,就進不了建中、北一女,這只會增加學生的讀書壓力。應推動十二年國教,讓基測真正成為自我成長的評估工具;教育績效要以同一學生的成長程度為依據,而不是在總分上作比較。

五、政府要保障及編列足夠的教育經費,投資教育是提升國民素質很重要的決定性因素,不能讓各級學校苦撐。

雖然教育經費不足是當前的大問題,但建立公平的教育制度,重視每個學生的自我成長,引導學校重視後段的學生,都不必花大錢。希望教育主政者能多思考,讓每個小孩子都能看到美好的未來,未來都能在各行各業快樂的工作。

【2005-08-07 聯合報 A15版】

2012年6月15日 星期五

芬蘭教改: (1) 曾發表文章: 2005-03-04: 人口兩千萬以下國家 公共圖書館上千間

我注意到芬蘭是由於2002年芬蘭在國際ESI評比中世界第一.
在那之前,我對芬蘭可以說是[無知].

---
高正忠 交大環工所教授(新竹市)
三日「台灣環境永續指數被低估」一文指出,若引用正確的資料,至少可以提升十五名。我也同意被低估,但我認為更應該檢討的是政府的反應。

元月底公布時,那時我就告訴朋友這則新聞不會受到太多重視。果然,媒體只有零星的報導,政府沒什麼具體回應。雖然政府解釋是因為國際政治情勢,無法參與國際事務,導致評比成績差。事實上此解釋錯誤,ESI的五大項成績中,台灣在國際參與的分數排在第九十五名,還有三項更差,環境系統是倒數第一,降低環境壓力是倒數第三,降低人民傷害排第一二四名。

有一些指標可能係引用錯誤的資訊,但那也是政府多年來不重視資訊公開的結果。直到今天,政府資訊公開法仍然躺在立法院,希望它能應該儘快通過,且應儘可能公開資訊,以保障民眾知的權利。

新任謝揆又要先拚經濟了,我認同經濟很重要,但國際上國民所得比我們高的國家環保都比我們好。若是一味拚經濟,導致環境品質不佳,那是殺雞取卵。環境不永續,有錢也沒用,尤其是環境災害或毒害的損失,會讓我們不僅錢也沒有了,更讓下一代承受不永續的未來。

二00二年公布ESI時,一些排名落後的國家,馬上檢討如何改進及投入資源,甚至連排第二名的挪威,總理還親自帶領檢討如何追過第一名的芬蘭。但我並沒有看到政府有什麼具體作為。

學術界在討論這次評比時,經常與一些成績不太好的國家比較,我認為沒必要與表現不好的國家比較,以解釋我們「不是很差」。看看在ESI評比連續拿第一的芬蘭,它不是一個很大的國家,不是英語系的國家,更不是如英國、德國等有長遠的文明,它一九一七年才脫離蘇聯獨立,比中華民國還年輕六歲。它不只ESI全球第一,國際競爭力也是兩千萬以下人口國家的第一名,全國的公共圖書館有上千間,平均約每五千人有一間。小孩下午二時以前就放學,但教育是全歐洲第一,可能也是世界第一。


若是芬蘭可以做得到,我們也應該做得到。芬蘭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就是投資教育及環保。希望政府及在野黨能看遠一點,教育及環保都需要長期關懷,不該當作政治利益或籌碼。應該真心關懷,馬上投入資源改善,現在不做,未來必然後悔。
【2005-03-04 聯合報 A15版】

芬蘭教改(0):引言

台灣的教改又進入一個新的里程埤了: 12年國教.
好不容易盼到了12年國教,但對於這個新政策,
不知是該喜還是該憂.

最近又有一個團隊想去芬蘭訪問他們的教育,因而來我的辦公室請教有關芬蘭的教育.
由於我曾花了一些時間研究芬蘭的教育,亦曾經在芬蘭待了三個月,
因此會有一些想去訪問的團隊來問我芬蘭教育.
有關芬蘭的教改,其實我有很多感想一直很想寫下來供國人參考.
但由於我的專業是環境工程,寫教育方面的文章對我而言其實是[不務正業].
加上過去二年又再次擔任所長(應該是人生的最後一次了).
頗忙碌,所以也就一直沒有動手寫.
昨天終於結束我任內的最後一次所務會議,雖然下個月才正式卸任,
但我應該有較多時間可作我自己想作的事了.有空會開始把感想寫出來供大家參考.

芬蘭的教改大約花了二十年成功改善了他們的教育,
其實國內的教改也已早超過二十年了.
但總是無法讓人滿意.檢視教改的成效其實並不難,可以由以下三個族群來評估:
   1. 學生學習品質是否更好? 更喜悅的上學?
   2. 老師教學是否更有熱忱?更有成就感?
   3. 家長是否更放心學校的教育?

個人總覺得我們的教改的主要問題是沒有針對核心問題作改善.
教育是國家的百年大計,今日教改的成效會顯著影響未來國家的發展.
我們是否能有美好的共同未來,其實植基於今天的教育是否能因應未來.

雖然芬蘭教改的經驗不見得適用於台灣,但相信也有不少值得我們參考.
故我有空時會儘可能把所見所聞及我的感想寫下來供大家參考.

接下來,我會先把過去寫的相關文章及演講稿先整理出來.
然後才開始說故事.其實芬蘭是頗有趣的國家,


人生最後一次主持所務會議

2012/06/15是我任內最後一次主持所務會議.
這次會議頗有趣,週一助理在擬討論議案時居然沒有議案須要討論.
原來可以不必開會,不過,想想還是作個ending.
雖然後來還是有一些小案子討論.不過,12:10分開始,
居然12:30pm左右就結束了. 恐怕是破記錄.
第三次擔任所長,感受與前二任頗不同,
高等教育改變不少,公文已可以在手機上批了.比以往方便.
但也發現作了太多不必要的事.頗無趣.
Anyway, 這是我人生最後一次主持所務會議.
頗高興,雖然下個月才卸任,但接下來應該時間會較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