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7日 星期日

台灣教育: 曾發表文章 2005-10-26 看自己成長 每個人都是第一

其實國外是有[康輔系],甚至不少名校都有,可惜我當年出國讀書前並不知道,
雖然國內目前也有了,但台清交成政大等都還沒有,仍然是不太受重視的系,頗可惜!

---
高正忠/交大教授、建中康輔社創辦人(新竹市)

昨天一早看到建中生自殺的報導,心中甚為感慨,也印證了我長久以來的看法:「弱勢者沒有得到應有的照顧,第一志願的學生也同樣受害。」
我們的教育是一個強迫學生與別人比的環境,且所競爭的又都是同一種模式的第一,在同一個模式中,無論如何優秀,總是有表現更好的人,因為第一名只有一位。建中學生很多都是國中時的第一名,進了建中以後,第一名只有一位,若仍想爭考試第一,那必然會很痛苦。

我們的教育環境,老是要求學生要在考試上求第一,那是很不對的想法。我常告訴學生,考試並不是最重要,考試得第一只是證明有基本知識而已,並不代表有能力,因為考試的題目都是幾分鐘內就要回答的問題。但人生中各領域所面對的問題,常不是幾分鐘就要回答的問題。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訓練很多考試得第一的學生,但卻無法面對真正的問題。

學校沒有針對「問題」在教育也就算了,至少學生可以享受學習的樂趣。但很可惜,我們要求學生與其他人比,比的又是同一種模式,學習變成一種痛苦的壓力,甚至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即使是人人稱羨的第一志願學生,也會過得很痛苦。

有一位好朋友的女兒去年考上第一志願,但考上後並沒有喜悅,反而覺得學校是很無趣的地方,而休學一年。今年又有一女孩考上第一志願,讀了一陣子也因類似理由想休學;另一名女孩由於沒考好,只好去讀所謂較差的學校。沒想到考上第一志願的反而天天很痛苦,沒考上的反而過得快樂,享受學校天天帶給她的新奇及社團活動。雖然女孩後來打消休學的念頭,但她的結語是:「反正就是原本想休學,但後來又想趕快把痛苦的日子過完。」

其實每個人只要找出自己的潛力,自己看著自己成長,每個人都是第一名。更重要的是自己看著自己成長,會是很歡喜的過程。希望我們的教育能真正更多元,不要還是只會追求同一個模式的第一。

我以前讀建中時,抱著把歡樂帶給大家的想法,創立了康輔社。考大學時,有人問我要讀那一個系,我常開玩笑要讀「康輔系」。很多人會笑,一些大人甚至會罵:只知道玩,不讀書。

其實我很喜歡讀「書」,但卻很討厭讀教科書。我那時也認為是在開玩笑,但當我出國攻讀博士學位時,居然發現我讀的美國一流大學有一個科系稱作休閒研究,且還有博士學位,也是全美排名第一。這個科系,簡單來說,就是一個教你如何玩的科系。那時才知道原來那不是開玩笑,真有這種系存在,當然也頗感慨,為何那時台灣沒有這種科系?

多元是教改的一個重要目標,但很可惜,直至今天我們看到仍是強調同一模式的教育環境,不但讓弱勢愈來愈弱勢,連第一志願學生也同樣受害。這是值得社會、學校及家庭都好好思考的問題,更希望主政者及在野黨能少把精神花在選舉上,多花點精神在教育上。


【2005-10-26 聯合報 A15版民意論壇】

有網友建議這個文章最後不要加"競爭"的字眼.
這個建議很好,競爭是以打敗別人為目標.這不是一件讓人喜悅的事.
該網友作了以下建議:
「微笑且有實力的未來」
「微笑且有信心的未來」
「微笑且胸懷寬廣的未來」
這些都比原來我寫的好.
歡迎大家再多多給我指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